編者按:在安化,一片茶葉成就一個産業、富了一方百姓,站在鄉村振興新階段,安化黑茶将如何高質量推進當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第五屆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節來臨之際,紅網益陽站将視線對準安化重點産茶鎮,了解當地的茶事盛景,探尋茶業興鎮的安化經驗。
安化縣田莊鄉山高林密,宜産茶。
紅網時刻 記者 劉志雄 攝影 謝亮 通訊員 鄧賢 益陽報道
說起安化黑茶,便繞不開安化縣田莊鄉的高馬二溪村,當地人曾自信地喊出“千年黑茶出安化,高馬二溪質最佳。”這一口号。
田莊鄉僅有2.8萬餘人,但擁有茶園3.2萬餘畝,年綜合産值已突破4.5億元,走在田莊鄉的山水間,可謂是“步步茶香”。作為安化黑茶核心産區、黑茶小鎮重點産茶區域,近年來,田莊鄉圍繞茶産業全心全意謀發展,終于因茶而興。
田莊鄉茶園多在高山坡。
發揚原料這一比較優勢
好原料是好茶的基礎,故而在茶界,格外講究産地。
有中國黑茶之鄉美譽的安化,因茶置縣,《安化縣志》載:“崖谷間生殖無幾,唯茶甲諸州縣。”安化境内主要産茶區又以“兩山、兩溪、六洞”的茶葉聞名遐迩,其中,高甲溪、馬家溪和條魚洞、漂水洞、檀香洞等均在田莊鄉。
關于茶的“奉上嚴禁”碑石,立于1824年。
早在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此地便被欽定為皇家茶園,每年采制禦用芽茶23斤,在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朝廷還在此地立了禁碑,立這裡為“皇家貢茶園”。幾百年的風雨,一代新人換舊人,“奉上嚴禁”這塊禁碑見證着這片土地的點點滴滴,見證着茶産業幾經浮沉。
2005年,茶葉市場逐漸開放,次年,一個在後來響當當的茶葉品牌“高馬二溪”成立,再後來,鄉村合并,田莊鄉幹脆以“高馬二溪”作為此地村名。當地政府、茶人敏銳的感知到市場偏好,在茶山中尋得“寶藏”,充分發揚原料這一比較優勢,讓高馬二溪村的茶葉,成為業界典範。高馬二溪村豎有一個牌樓,上書“安化黑茶第一村”。
據田莊鄉黨委委員、常務副鄉長蔣孟龍介紹,安化21座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有10座在田莊鄉。田莊鄉的茶園,也大多都在山上,山坡陡峭,導緻茶園并不規整,但極高的植被覆蓋率、特殊的生态環境、神奇的育茶土壤、獨有的地理位置,讓此處以“天生好原料”聞名湖南茶業界。
如今,為了保障茶葉原料品質,“茶園嚴禁使用農藥化肥”甚至被當地寫進了村規民約。
村民在茶園中忙活。
年複一年才得步步茶香
好原料讓田莊鄉的茶葉很容易就邁出第一步,當地的茶葉僅在恢複生産的第二年,便拿下了2008年廣州茶博會金獎。但想達到如今“步步茶香”的程度,離不開田莊鄉黨委、政府和茶人年複一年的努力。
田莊鄉沒有工業,隻有山水田園,再誇張些講,這裡隻有茶。自2006年着力發展茶産業以來,田莊鄉曆屆黨委政府都以茶産業的發展作為核心工作,甚至曾有一年提出“一切為了茶,為了茶做一切。”的口号。
茶是富民産業,要讓當地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唯有集中力量發展茶。
茶園從栽種到豐産需要時間,田莊鄉的茶葉長得偏慢。
前期,政府引導企業,将資金大多投入在茶園建設和設備上。為了給高馬二溪這一集體品牌造勢,維護安化黑茶品牌價值,田莊鄉在縣委縣政府統一出台的系列規章制度後,高标準細化落實,引導企業生态培管茶園,清潔制茶,将産品質量放在了第一位。
為了加強品質管控,田莊鄉政府投入60萬元引進茶葉檢測設備,每年培訓農機人員,對當地茶葉進行檢測
功夫不負有心人,随着田莊鄉高馬二溪村的茶葉品質聲名遠揚,當地的茶企茶農也受了實惠。因為茶葉品質高,田莊鄉的茶鮮葉收購價格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村民一畝茶園僅賣鮮葉便平均能産生1萬元的經濟效益。
“這幾年村裡三分之二的農戶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其餘農戶的年收入也近10萬元。”高馬二溪村村民陳芙蓉說。
田莊鄉目前年産值超2000萬元的規模茶企已有5家,且都獲得了有機茶認證,另有小微茶企50餘家,6400餘人從事茶行業。蔣孟龍說,高馬二溪村村民1912人,如今在村裡的農商銀行網點就有1.7億元的存款。田莊鄉信用社存款從開始發展茶産業時的3500萬元變成了如今的3.54億元。這個曾經溫飽都成問題的“窮鄉僻壤”,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茶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