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各種紋飾圖案呈現的五顔六色,都是各種呈色元素在一定溫度和窯爐氣氛下的表現。比如鐵元素,它往往會使瓷器釉和胎的顔色呈現褐色、棕色甚至黑色,這主要決定于鐵元素在釉或胎中的含量;而銅元素則視窯爐的溫度和氣氛不同而呈現綠色或紅色;銻元素則可以呈現黃色;在瓷器中最廣為人知的青花圖案,則是由钴元素的呈色作用而生成藍色的紋飾。
所有這些呈色元素在自然界都是以氧化物的形态存在,而作為一種天然的礦物料,它們又是和其他元素一起,形成分子結構相當複雜的共生化合物,這類共生礦,在古代根本不可能提煉而形成單一的元素氧化物,因此,古代用在瓷器上的呈色劑都是天然的共生礦,而礦料的成分組合取決于它們的産地,不同的産地會提供不同組合的礦物料,就拿青花瓷器的钴料來說,除了都含钴元素這一必不可少的組成外,還可能因産地不同而含有不同的其他元素,如錳、鐵、鋁、銻甚至金銀等。這些其他元素有的不起呈色作用,有的也會呈現不同的顔色,它們的含量和組成比例,往往會影響主要呈色元素的作用。比如錳會呈現紫色,而鐵呈現褐色等等。
元青花瓷器的藍色,因其所選用的天然含钴元素的礦料,是特定年代特定地區的礦物料,它的元素組成有其特殊性,所以它會呈現這種钴料特有的呈色作用,因為在這種礦物料中,除了钴這種元素外,還有鐵和錳以及其他元素,而鐵和錳作為呈色元素,它們的組成是含鐵高含錳低,這就使這樣的礦物料在燒成瓷器後,呈現特殊的藍色,這種藍色的特征,為元青花瓷器的鑒定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依據。
元青花瓷器的呈色特征,主要有以下廣為人知的幾點:即暈散、點暈和串珠、黑斑、鐵斑、錫光、下凹、天坑。
現簡要介紹如下:
所謂“暈散”,就是凝聚的青花钴料燒制後在釉下産生的一種青色發散現象。圖8-1是一件出土于湖北省鐘祥市郢靖王墓的元青花雲龍紋梅瓶,這雖然是一座明代的墓葬,但根據這件梅瓶的器型、紋飾,尤其是它的青花發色,可以斷定它是一件元青花瓷器,它上面的青花呈現明顯的暈散。
8-1湖北鐘祥出土的梅瓶上的暈散
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暈散”就像一點藍墨水滴在宣紙上所産生的藍色逐漸化開的形狀。
和暈散這種特征相關聯的就是随之而來的點暈、黑斑、串珠狀凝聚、鐵斑和錫光等蘇來麻尼青花钴料所産生的一系列特殊現象。
“暈散”因其色塊形狀的不同而分成圓狀暈散、條狀暈散和塊狀暈散。當然,這些暈散的不同形狀自身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并且,它們之間可能也存在相互關聯和不同變化。讀者可以在圖8-1中尋找這種暈散的不同表現形态。
8-2大英博物館藏元青花牡丹紋龍耳罐上的點暈
所謂“點暈”,是指元青花瓷器燒制後在青花中出現的“點狀暈散”這種特殊情況,圖8-2是大英博物館藏元青花牡丹紋龍耳罐上的特寫圖,在牡丹紋的花蕊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出這種特殊的“點暈”現象,通俗地說,“點暈”是暈散現象的特例,是圓狀暈散的小型化。讀者還可以在這張圖上發現蘇來麻尼料青花其他特殊的現象,即黑斑和錫光。
8-3大英博物館藏元青花牡丹紋龍耳罐上的點暈和串珠
點暈如果排列成串,就會形成又一個蘇料青花的特殊現象,即“串珠狀凝聚”。圖8-3就是同一件大英博物館藏元青花牡丹紋龍耳罐上的點暈和串珠,圖中十分清楚地看到一粒又一粒的點暈排列成串,形成一條類似項練的串珠狀凝聚。
黑斑是點暈特征的擴大和色差的深化。它應該呈現不同的色差,由淡至深,呈現“藏青色”、“黑青色”、“鐵褐色”、“鐵鏽色”、“黑褐色”和“黑色”。如有藏品想送拍聯系福羲彭先生:壹叁玖,零貳叁零,零肆零捌、其他勿擾。在諸多呈色之間,我們認為還是稱之為“黑斑”比較合适。一是“黑斑”一說,可以和青花的“青”有所區别;二是“黑斑”還能和“錫光”及“鐵鏽斑”區别開來,關于“錫光”和“鐵鏽斑”,應該是和“黑斑”不同的早期青花的呈色特征,盡管它們和“黑斑”有關聯,且是伴生的特征,但還是有别于“黑斑”;三是“黑斑”的命名,已經約定成俗,容易被愛好者和研究者所認同。
真品元青花瓷器上的黑斑,泛光而不刺眼,黑斑形狀發散自然,其構成的連綴線和畫筆的走勢一緻,“黑斑”和“錫光”、“下凹”(下文專節論述)貼切自然,相得益彰。一般說來,黑斑都規範地約束在青花之内。在我們提供的衆多圖片中,已經有了不少顯示黑斑的圖象,讀者可自行在本章和本書的其他章節中找出這樣的明顯特征。
“鐵斑”是“黑斑”的特殊情況,多數學者認為:一是“鐵斑”和“黑斑”在呈色上有密切的聯系;二是“鐵斑”和“黑斑”是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稱謂。
我們認為,盡管“鐵斑”和“黑斑”無論在呈色上還是在形成機理上,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但它們應該分開稱謂,才能真正體現“鐵斑”和“黑斑”這兩種元青花瓷器上的呈相特征。即“黑斑”是黑斑,“鐵斑”是鐵斑,兩者不應該混淆。也就是說,它們不是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稱謂。應該強調的是,鐵斑和錫光以及天坑,有着密切的關聯,它們往往是共生的元青花瓷器上的呈相特征。
我們把這三者結合起來讨論,因為鐵斑、錫光和天坑這三個特征,往往是元青花瓷器中最為糾葛的特征,也是十分明顯而又較難判斷的特征,因為它們有的是仿制高手的重點仿制特征,所以這三個特征的正确解讀,是鑒定元青花瓷器的關鍵,能讀出這些特征讀懂這些特征,對于鑒定元青花瓷器的真僞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為此,我們将把一些館藏元青花瓷器的細節特寫圖一一奉上,以幫助解讀這些特征。
8-4高安出土龍紋梅瓶蓋上的鐵斑和錫光
8-5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上的鐵斑和錫光
8-6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上的錫光
8-7崇陽縣博物館藏梅瓶上的鐵斑、錫光和天坑
“錫光”,是指元青花瓷器黑斑和鐵斑上泛出的光澤。有的明顯,有的要在一定的角度下才能看清。圖8-4是高安出土龍紋梅瓶蓋、圖8-5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和圖8-6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上,它們的青花圖案上都可以明顯看出鐵斑和錫光的呈色特征。而把鐵斑、錫光和天坑表現得淋漓緻盡的元青花瓷器請看下面諸圖。如有藏品想送拍聯系福羲彭先生:壹叁玖,零貳叁零,零肆零捌、其他勿擾。圖8-7崇陽縣博物館藏梅瓶上有鐵斑、錫光和天坑的特征,圖8-8三顧茅廬梅瓶上也有鐵斑、錫光和天坑的精彩特寫,圖8-9三顧茅廬梅瓶上的又一镒鐵斑、錫光和天坑,圖8-10是三顧茅廬梅瓶上的再一次鐵斑、錫光和天坑圖,而圖8-11伊朗青花波濤龍紋盤的鐵斑、錫光和天坑更是令人驚奇。這樣醒目的圖片足以把這三個特征明白無誤地顯示出來。如果讀者能夠親手撫摸圖片上的這些特征,你就會發現,這些地方都呈突起狀,即使在釉面上也能明顯地感覺它的存在。這種手感是解讀這些特征和鑒定元青花瓷器必不可少的一種途徑。
8-8三顧茅廬梅瓶上的鐵斑、錫光和天坑
8-9三顧茅廬梅瓶上的鐵斑、錫光和天坑
8-10三顧茅廬梅瓶上的鐵斑、錫光和天坑
8-11伊朗青花波濤龍紋盤的鐵斑、錫光和天坑
在上述幾圖中,讀者已經看到了“天坑”,所謂天坑,它是蘇來麻尼青花料所形成的瓷器釉面下的缺陷,它解于胎、釉之間,用手撫之,能明顯感到這種缺陷能使釉面微微突起,但卻沒有破壞釉面的光滑,釉面的玻質層仍然完整如故,仿佛一座火山隆起在釉面下蘇來麻尼料集中之處,但在天坑中心,卻能看到地陷的現象。這種特殊的現象,是高鐵低錳钴料所産生的特有現象,它不僅和钴料的成分有關,和钴料的分布和顆粒大小有關,也和燒制時的溫度和升溫速度有關。因此,沒有了蘇來麻尼料,也就不能燒制出這種特征的瓷器,再仿,也隻是一種山寨行為,隻能打打醬油而已。
8-12安徽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上的下凹
元青花瓷器上還有一個特征,它就是“下凹”,它從字面上看,就是瓷器表面有凹下去的地方,但它不是天坑這種鐵斑隆起中心的凹下,而是如圖8-12安徽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上所示的那樣下凹,即沒有隆起隻有青花深處出現的凹下。當然下凹的大小、範圍和形狀,也應仔細的觀察和揣摩。
8-13元青花呈色中的絲瓜筋現象
對于元青花瓷器上的各種呈色特征,許多研究者都作了表述,有的或許還成為某些專家的不傳之秘,僅僅在少數人之間傳授。這些呈色特征,有的命名已經統一,比如黑斑、鐵斑和錫光等;有的開始被逐漸接受,比如天坑;有的還處在不同的表述之中,比如一直被視作不傳之秘的“絲瓜筋”這種特征。“絲瓜筋”特征是我們對元青花瓷器上某一特征的滬語表述,實際上它表述的是鐵斑泛出的錫光在元青花瓷器上的分布形态。它并非十分深奧,隻要認真上手看過出土或土耳其和伊朗傳世的元青花瓷器,一般都能發現這個特征,隻不過是能否用大家接受的語言表述而已,在民間的研究者中這種特征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圖8-13就是典型的元青花瓷器上的“絲瓜筋”現象。為了讓讀者清楚地看清這類特征,我們把圖放大為整版,其黑斑上的錫光尤如絲瓜曬幹後的狀況,絲瓜筋是上海方言的稱謂,在北方把它稱為“絲瓜瓤”,蘇州王勇先生就對這個特征有很深的研究。不管是絲瓜筋還是絲瓜瓤,實際表述的是同一個特征,許明先生把它稱之為元青花瓷器上特有的“炸”現象。為了更使讀者清楚這種被稱為“絲瓜筋”、“絲瓜瓤”或“炸”的元青花瓷器的典型呈色特征,我們還列出圖8-14和圖8-15,讀者可以仔細揣摩其中的奧秘。
8-14元青花瓷器上的絲瓜筋
8-15 蘇來麻尼料呈現的絲瓜筋現象
有的學者認為,凡是有“絲瓜筋”特征的元青花瓷器一定是真的,這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還是認為,用這樣的表述可能更為恰當:有“絲瓜筋”特征的元青花瓷器其真實性更為可靠。因為,沒有“絲瓜筋”特征的元青花瓷器不一定就是現代的仿品。
以上所述的這些特征,不是靠幾張圖片的觀察就能完全把握的。需要觀察大量的實物,反複領會才能融會貫通。閱讀博物館的展出是一個十分重要或者說必不可少的過程,最好能夠親自動手撫摸這些瓷器。讀者雖然還可以在本書提供的衆多圖片中一一發現這些特征,但這遠遠是不夠的。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參閱拙作《元青花瓷器的呈色奧秘》一書,上面不僅有這些特征的詳細介紹,更有這些特征形成機理的物化分析,況且圖文并茂,也許能為讀者提供更為詳細的服務。
這裡,我們還要說明的是,元青花瓷器的鑒定,不是光憑一點就能作出明白無誤的判斷,它一定是個綜合的過程。在拙作《元青花瓷器的呈色奧秘》中,我們已經強調了這一點,但還是有讀者僅憑呈色特點,就作出了元青花瓷器真僞的判斷。我們不想因為我們的著作而誤導讀者,我們要強調的是,元青花瓷器不是看一眼就能定真假的把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