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寺廟齋堂規矩

寺廟齋堂規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9 00:54:37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1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一套傳統的叢林過堂(用齋)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其中的重點是止語端坐、正念受食、威儀寂靜。用齋前後念誦《供養偈》與《結齋偈》,表示普同供養佛法僧三寶及法界有情。吃飯時應當提起正念,食存五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計算思量我們所吃的食物,從種植、耕耘、收獲、加工,其中飽含了農夫的血汗,粒粒皆辛苦。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檢讨自己的德行有無虧缺,是否堪受供養。當自策自勵,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對美食不起貪心,對劣食不生嗔心,以平等心待之。衆生的過患,以貪為根本,如果沒有貪心,則諸患不生,修行之人,常念心中過患,使其遠離過惡。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飲食就如良藥一般,能治療身體饑渴的疾病。車子有油才能發動,身體也是如此,吃飯隻是為了維持體力,用功辦道,不應在食物上起分别好惡之心。

過堂時,大衆聽到打叫香(圖一)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2

排班、念佛依次進入齋堂(圖二)。在齋堂裡保持安靜,關閉手機。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3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筷子橫放在碗前。開始念《供養偈》之後,也就開始行堂了。(圖三、圖四)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4

過堂(用齋) 期間,大家止語,以特定的手勢對行堂人員表達自己的意思。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5

第一遍行堂時,隻要用齋人員不拒絕,行堂人員就會把每種食物都在碗裡裝上一點。如果用齋人員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碗裡的飯菜已足夠,可将右手豎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個遮擋的動作,以示不需要。(圖五)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6

過堂時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頭用嘴湊近桌上的碗,不得嚼食作聲,雙腳不要交叉或翹起。

開始用齋時,先把筷子和裝着飯菜的碗先後移近自己,然後安詳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飯碗平端在胸前。端飯碗時,拇指扣在碗口,其餘四指平托碗底,叢林稱之為“龍含珠”。(圖六)

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入口中,動作要安詳而寂靜,叢林稱之為“鳳點頭”。

第二遍行堂時,用齋人員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輕放到桌子邊沿,注意不要超過桌子邊沿外,以免行堂人員碰倒。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7

可用筷子在碗裡比劃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圖七)

應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費食物。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飯菜,要撿起來吃掉,感恩惜福。

對于某種食物還想再添加一些,碗即不須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邊輕點一下)。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8

對于某種食物隻想要一點點,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圖八)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9

對于稀飯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裡做一個豎插的動作;需要比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劃一下。(圖九、圖十)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10

三遍行堂之後,巡開水,蕩洗幹淨碗裡剩餘的食物一并喝下,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11

吃完飯之後,輕輕将碗疊起,整齊放在桌子外沿,将筷子放在碗右側距離約一寸的桌面上,與桌沿垂直。(圖十一)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12

當大家食畢,僧值師巡走一圈後,至佛前問訊,維那師舉腔,大家齊誦結齋偈,然後念佛出齋堂,次序到大殿回向,普願一切衆生信佛念佛,同生極樂。(圖十二)

寺廟齋堂規矩(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13

以上過堂儀軌展現着佛門的莊嚴、僧團的威儀。

佛教的修行讓人們通過了解自己來改善自己,與正念覺知是分不開的。

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覺知,時時念佛。然而普通人由于觀照力微弱,經常忘失正念,過堂儀軌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緣。要使行為符合這套儀軌的各方面細節,并在沉默中進行有效的溝通,必須集中精神,随時覺知自己在做什麼和想什麼。

吃飯時不具備正念,心不在焉,妄想連篇,就是随着貪嗔癡在流轉。修因感果,如種田,水養禾苗,如智水潤心田,能念念在道,則處處都是道場。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既然人身已得,佛法已聞,就要努力修行、念佛,勿空過時日。

隻要學會在吃東西時真正地提起正念,默念佛号,一定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和感恩,真正吃得身心歡喜健康。那時候,也許你會忽然理解弘一大師所說的“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為喜歡的飲食而貪心,也不為不喜歡的飲食而厭煩。

端飯碗的“龍含珠”動作,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喻示着衆生皆有寶珠一般的佛性。

對于淨土行人,六字佛号即是阿彌陀 佛賜給我們的摩尼寶珠,我們稱念佛号,即蒙佛光護佑、攝取,念念回歸極樂,聲聲回歸佛性。

所以我們應當珍重受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展轉相勸,同生淨土,就像善導大師慈誨我們的: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