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香港南北方向

香港南北方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01:07:20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靜

香港南北方向(香港向北)1

香港北部将發展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

深圳河兩岸迎來新風口。

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本屆特區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涉及面積達300平方公裡,可容納250萬人居住,就業崗位增至約65萬個,并在北部都會區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日,特區政府公布了《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下簡稱《發展策略》)。

《發展策略》提出未來将形成深港兩地“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坊間評論稱“最強都市圈”即将誕生。

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提出,首次向世界展示了香港回歸之後拓展發展空間布局的宏偉規劃。這是一份跨越20年發展周期的規劃,同時也将是一份跨越多屆特區行政長官任期的長遠規劃。

林鄭月娥稱,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該區擁有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系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文雅靖表示,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是跨越行政界限的大膽策略規劃,對促進深港融合、粵港協同以及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意義非凡。

為何開發北部?

去過香港的人大多對維多利亞港(以下簡稱維港)一帶比較熟悉,對香港北部認知則相對模糊。

由于曆史原因,維港兩岸的香港島和九龍成為香港的發展重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便是依靠香港島而建立起來,這裡有着香港最密集的摩天大樓,最高的人口密度,集中了目前香港九成以上的人口及商業。

相比之下,北部卻還有不少發展滞後區域。

規劃中的北部都會區含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并有6個處于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

香港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劉國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從地理位置上看,北區、元朗部分區域與深圳以深圳河相連,北部都會區擁有7個跨境口岸,其中4個口岸是跨境陸路口岸,直接與深圳接壤,是香港境内促進深港合作和聯系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此次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毫無疑問是曆史和時代的選擇,對于深圳和香港來說都是巨大的機遇。

目前,香港維港地區的發展已高度飽和。居高不下的房價,擡升着香港社會整體成本,亟待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支持未來發展。

過去半個世紀,為滿足香港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需要,港府進行了大量城市規劃工作,包括早期的荃灣、沙田、大埔、屯門等新市鎮,以至近年的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等新發展區。這些規劃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足之處,例如未能達緻職住平衡、自給自足的目标。

建設北部都會區會給香港帶來哪些改變?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楊玉川認為,都會區将在兩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是解決包括住房在内的民生迫切需求;二是助力香港産業轉型升級。

《發展策略》指出,香港需超越傳統的“新市鎮發展”思維和空間概念,把與深圳相鄰的新界北部地區完整地整合為北部都會區。可以說,深圳河兩岸的“親密互動”是香港與深圳融合發展的關鍵所在。

深圳河聯動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與珠三角城市特别是與深圳一直保持頻繁互動。

深圳是香港進入大灣區腹地的陸路門戶。過去40多年來,港深兩地由西至東建設了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有條件跨越後海灣、大鵬灣和深圳河而相互連接,由此形成了“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林鄭月娥強調,“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的确立,有利于港深政府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态環境的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産生“1 1>2”的效益。

北部都會區一旦成型,香港将形成“北創科、南金融”的全新發展格局,位于港島中心區的維港都會區,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主要定位。北部都會區定位則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都會區不是以行政界線劃定的區域,而是因地理特征、經濟功能、生态環境及發展政策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個具規模和動态的城市空間。在香港回歸前,這個概念便存在,過去專指香港島、九龍、荃灣及葵青區一帶200多平方公裡的地區,涵蓋約430萬居住人口。而随着《發展策略》的公布,香港的都會區即将擴容。

文雅靖分析,在空間上,北部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有利于發揮口岸經濟覆蓋帶動作用。

基礎建設方面,規劃建設5條軌道交通線路,其中4條與深圳密切相關,有利于與深圳共同建設世界級都市圈。

産業發展方面,北部都會區重視科技創新産業發展,規劃建設新田科技城,為香港科技創新産業發展提供更大物理空間,同時有利于與深圳科技創新産業形成協同互動發展格局。

“深圳和香港都是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深圳 香港’從來都是‘1 1>2’的組合。北部都會區建設特殊地理位置,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是為香港與深圳兩個城市‘擴容增量’,在土地空間、産業發展、民生互動等方面同時有利于深圳與香港。”文雅靖說。

具體來看,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強調,要令“再工業化”植根香港,并與深圳以及大灣區的創新科技發展相輔相成,使創新科技成為香港新經濟動力,成就“十四五”規劃綱要下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這次要聯動深圳,發展創新科技,新田科技城将成為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重心所在,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所在。香港對其寄予厚望,在《發展策略》中稱它為“香港矽谷”。

近年來,香港已經在為發展創新科技産業、推動再工業化打造基礎。香港多所大學的基礎科研實力雄厚,通過轉化和應用,可為香港的再工業化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最新公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2022顯示,香港以一城之力,有五所大學跻身全球百強。作為深圳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高科技産業發達,科研成果轉化活躍,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二者在科技創新産業方面互補性強。港深融合,将在科創領域開拓出更多新的可能。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分析稱,香港是自由港,規則制度對标國際,是“超級聯系人”,能夠為深圳企業“走出去”提供天然的國際試驗場。深圳科技創新産業蓬勃發展,應用轉化能力強,制造業基礎好,人力成本、居住成本等相對香港而言較低,可以為香港科研成果應用轉化等提供支撐。未來,深港兩地需要用好各自所長,加快規則機制深度對接,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國内國際雙循環支點、國家制度型開放的典範。

香港南北方向(香港向北)2

2021年施政報告時表示,特區政府将建設香港北部約300平方公裡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産業用途,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建設北部都會區,構建“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被記者問及開發計劃将耗費多少時間時,林鄭月娥稱,盡管完成北部都會區或需20年時間,但任何一屆政府都應依照該軌迹進行。“我們談的是一個願景”。

對香港來講,具體到建設推進層面,将面臨不小的挑戰。

“北部都會區提出了很多大膽想法,以及一些對特區政府而言是開創性的措施,因此面臨與香港現有規劃政策存在不協調、相沖突的問題,政策方面亟待修整。此外,特區政府還需要提升行政效率,加快建設程序,對跨區域合作事項加大與深圳市政府、廣東省政府的溝通協商。”文雅靖說。

對都會區而言,首先就是要增加房屋供地。

住房供應緊張困擾香港多年,同時,為了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人到北部都會區發展,必須增加房屋用地。

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内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土地作住宅和産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為16.5萬至18.6萬個。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萬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将達90.5萬至92.6萬個,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至于土地供應,《施政報告》指出,特區政府将繼續“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推進多個新界新發展區項目、東湧東及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等。過去兩年,特區政府已引用相關條例收回90公頃新界土地,預計未來幾年收回的土地将達700公頃。

有研究人士認為,香港土地開發審批程序繁複,能否科學統籌開發流程,加快土地開發速度,是特區政府面臨的考驗之一。

此外,都會區建設不可避免會涉及各方大量的利益重新分配問題,也可能會遇到不小的阻力。

“從經驗上看,位于行政區劃邊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受制于行政區劃。北部都會區建設主要的難點在于行政區劃約束,能否打破這個約束,能否實現跨行政區的經濟一體化,至關重要。”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劉正山說。

來源: 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