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傳記中,作者讓我們能夠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真真實實的感受一戰時期阿拉伯的各種遭遇;去感受在一戰那個環境下的肮髒;去感受阿拉伯對英國利用一事的後悔莫及!
一戰時,阿拉伯的領袖侯賽因原本懷着想要将阿拉伯發展成為一個更大的、獨立的、主權更為完整的阿拉伯帝國的宏偉目标,帶領阿拉伯走向更好的生活,然而,卻因為侯賽因的這種迫切的想要使阿拉伯得到獨立想法而使的阿拉伯走向更加崎岖的道路。
也許,我們從未真正注意過中東國家,也從未認真觀察過中東的地圖。可如果你肯花時間去看一下中東的地圖的話,你就會發現,這裡蘊藏着一個巨大的曆史秘密。
這個秘密就是從中東地區的地圖上看到的一條直線,也就是中東地區的國界線。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不規則的,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點,于是,這種特點便會在國界線上以曲折的線條表現出來。可是,在看到中東國家的這條國界線後,我卻感到十分吃驚。
不是說,每個地區的國界線都是曲折的,那麼,為什麼中東國家的國界線會像直尺直接畫出來的一樣呢?其實,如果要探讨中東國家的國界線這一問題的話,我們就不得不從曆史的角度出發,從“一戰”說起了。
一戰期間,英法組成的協約國與德意組成的同盟國成為了一戰時期的兩道風景,後奧斯曼土耳其又加入同盟國的行列。奧斯曼土耳其的加入使得英國惶恐不安。它認為,奧斯曼土耳其的加入會使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損害,于是,便千方百計的阻止奧斯曼土耳其的到來。
這時,英國想到了中東地區的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不僅分布廣泛,而且,民族主義情緒尤其高漲,于是,便給了英國一個乘虛而入的機會。在相互比較過後,英國認為阿拉伯是一枚用來抵抗奧斯曼土耳其的最好的棋子,于是,便以最快速度和阿拉伯的領袖侯賽因見了面。
見面時,英國便早已知曉阿拉伯的雄心,于是,便以允諾戰争勝利後阿拉伯可以回到獨立的狀态,擁有完整的主權這一條件,以此,引誘阿拉伯成為了它的一個用來防禦奧斯曼土耳其的盾牌。可是,這塊盾牌最終卻成為了阿拉伯心中最鋒利的寶劍,讓阿拉伯背離了原來的想法。
英國在得到阿拉伯的支持後便轉身與法國展開了一場秘密的協議,協議中寫道:戰争結束後,為了彌補法國的損失,英國決定将中東地區如叙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一小部分作為法國的“慰問品”,并且,在1916年由外交官賽克斯和皮科簽訂《賽克斯——皮科協定》,并且,協定曾得到俄國贊同,作為交換條件,英、法同意俄國吞并安那托利亞的東北部。
這份協定簡直就是英國對阿拉伯世界的當頭一棒啊。其協定中談到的獨立阿拉伯國家,實質上是受英、法控制的殖民地,其版圖比侯賽因——麥克馬洪信件中規定的更小,而且,大部分是荒無人煙的沙漠和貧瘠的地區。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公布了這個協定,揭露了英、法的陰謀。
在這個秘密的協議下,英國一面慫恿阿拉伯為他們效力,一方面又想盡一切辦法瓜分中東地區,簡直就是惡心至極。而且,英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僅對中東地區進行瓜分,還嚴重破壞阿拉伯内部的宗教穩定,使阿拉伯處于一個不穩定的狀态。
英國以這種方法使得阿拉伯在一段時間内無法對英國進行抵抗。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中東世界的曆史面貌,原屬奧斯曼帝國的廣大阿拉伯地區成為西方殖民列強的勢力範圍。
中東自古就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這裡碰撞了許多文化,就像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埃及文化等等。但是,在一戰時期,英國的陰謀深入到中東地區,使得這裡許多的政治,宗教受到拉扯,最終打破原有的平衡。地區分布的不同,宗教分布的不同使得族群、部落、教派、種族之間遭到了英國的挑撥,各個地區紛争不斷。
英國這種不光明的手段一方面阻止了侯賽因的偉大構想,另一方面也阻止了中東地區的聯合反抗。這一招簡直就是一石二鳥之計,用得也是極妙。
并且,英國的幹預,不僅打破了侯賽因原本的構想,還使得中東國家被拆分成多個不同宗教的小國家。中東一時間也隻能進入一個漫長的過渡期。可以說,一戰在歐洲或許隻是地區局勢的暫時改變,不久之後争奪與沖突又卷土重來。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一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曆史走向,并且,一戰對于中東伊斯蘭世界曆史走向的影響也是如此。
我想,在英國殖民者的幹預下,中東國家的國界線也不得不按照他們的步伐而發生改變了,所以,如此下去,中東國家的國界線也不會不像直尺那般直了!
參考資料:
『《阿拉伯的勞倫斯》、《一戰與伊斯蘭世界的曆史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賽克斯——皮科協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