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何九斤 盧冰堅 郴州報道
汝城縣地處湖南省郴州市東南部,與廣東、江西兩省接壤,有"毗連三省,水注三江"之美稱,這裡有一所百年名校——汝城縣第一中學。
走進汝城一中,書聲琅琅,校園蔥郁,彬彬有禮的學生,運動場上矯健的身姿,一切顯得那麼生動活潑,讓人沉醉。
汝城一中黨總支書記何斌文,1992年從湖南師大物理系畢業,帶着對革命老區發展的深深情懷和堅定信仰,來到汝城,紮根山區教育30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30年來,何斌文從班主任一步步成長為教務處主任,再到副校長,現在擔任汝城一中黨總支書記。他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腳踏實地,開拓創新,踔厲奮進,用行動和業績書寫革命老區教育事業發展的華美篇章,踐行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書寫了紅色信仰的力量。
師德高尚樹标杆
初次接觸何斌文,給人的印象是樸素、低調少言、文質彬彬,但眼神裡透着一份堅毅與執着。辦公室很狹小、很普通,桌上擺滿了《談治國理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中國共産黨黨史》等書籍。談話間,他的一言一語傳遞出對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精準貫徹,對紅色山區教育事業的高尚情懷,對黨和國家的深情愛戴。他淡泊名利,總是将榮譽讓給同事;他以立德樹人為己任,思政教育有特色,紅色故事有傳承。在與師生的交談中,何斌文獲得了師生一緻的好評,是為人師表的楷模,愛崗敬業的表率,終身學習的榜樣,是汝城教育界的标杆。
碩果累累譽湘南
何斌文常說:“想要學生學得明白,就一定要自己研究得透徹,要想教給學生一桶水,自己就必須要有兩桶水。”為此,他十分注重教研,編寫了多部校本教材,在專業期刊發表論文,探究新理念、落實新課标、總結新高考;把握學科最新發展動态,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式教學,重視學科思維培養,激發學生創新探究精神。
作為一名紅色山區高中教育的管理者,要面對的客觀現實是:教學設施薄弱、學生基礎不牢、教師收入低等問題,如何感情留人,事業引人,就會擺在每個管理者面前。為此,何斌文采取完善教師考核機制、建立學生獎勵制度、做好師生成長服務、開展校際交流學習、重視規範精細過程管理。大家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鑄就吃得苦、幹得事、勇創新、敢争先的一中人精神。
何斌文為郴州市高中物理骨幹教師,他所教的學生朱慧靈高考獲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三名;他指導的學生在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中多次獲獎,多次榮獲物理奧賽全市“優秀輔導員”、“優秀教練員”和“優秀指導獎”;2015年他分管教學工作以來,已有16名汝城學生考取清華北大,多名學生成為空軍飛行員。學校多次獲得市縣“高質量教育教學獎”和“高質量教育教學團隊一等獎”;連續六年被授予清華大學“生源中學”稱号。由于教學、管理的優異成績,2018年郴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何斌文“教育突出貢獻獎”。
一個三省交界的紅色革命老區,為什麼教育事業會如此閃耀?周邊各省、各市學校慕名而來,汝城教育成為汝城發展的一張名片,享譽湘南。
一片真情暖師生
何斌文多次表示:“教育從來都不是單打獨鬥能搞好的,我們需要一支德才兼備的隊伍”,為此,學校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完善了青年教師培養機制。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汝城一中在省教育廳的關心下,迅速與湖南師大附中結對子,獲得了湖南師大附中對汝城一中的大力支持,大批的青年教師赴師大附中跟崗學習。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提升隊伍内涵,使青年教師成為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依賴和保障。日常管理中,他特别重視紅色教育和師德師風建設,以教研節為抓手,營造濃厚的備課組教研教改氛圍。
作為一名學校的負責人,他始終堅持“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的做事準則。老師和學生的切實利益,無一例外的都系心上。
尊重同事、家長,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關愛貧困學子和留守學生,得到學生好評。有老師傷病住院,他總會帶領班子成員探望,囑咐老師要養好傷病,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令傷病的老師及其家人深感學校的關懷;過年過節,又會帶領學校領導班子去慰問退休教師,感謝他們對學校做出的貢獻。
用真情赢得了廣大師生、家長的信任,閃爍着人性的光芒,溫暖了山區人民的心,也赢得了學校管理工作的主動權,使全校呈現出一派校風正,學風濃的教育景象,踐行了黨以人民為本的執政理念。
教育的路還在延續,信仰的力量,在紅色山區綻放,砥砺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