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7 13:16:14

站在居住者的立場,從功能的角度看家居生活,生活場景和生活動線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生活場景,即某人某時在某區域做某件事。例如,一家人在餐廳吃飯,男主人與朋友在客廳聊天,小孩在書房讀書,等等。生活場景一般公認度很高,與房間的定義直接相關。

生活動線,即某人從一個生活場景轉移到另一個生活場景的路線。例如,老人從客廳回卧室睡覺,一起看電影的客人起身如廁,女主人起床後到廚房準備早餐,等等。生活動線一般被分為三種動線:居住動線,訪客動線和家務動線。

智能家居的意義在于保證每個生活場景的舒适度,同時關注在生活動線中,切換舒适場景的簡便性,還需要确保整宅的安全感。

衆所周知,改變環境是由各種操作相對複雜的電器來完成的。而智能系統是依據居住者的要求,用最簡便的方式讓電器在恰當的時間和恰當的地點啟停。因此在生活場景中和生活動線上,理解人的要求,了解環境因素,并通知相關電器進入最佳的工作狀态,是對智能家居的基本要求。說穿了,就是将複雜的要求,轉化為操作的簡單。

那麼首先,智能家居怎麼理解人的要求呢?這要從人機交互說起。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從人機交互到生活場景)1

最原始的該是牆裝的控制面闆了,為了不強制客戶改變沿襲多年的使用習慣,它最有存在的價值,當然改變一下操作模式是必須的,因為它可以直接關聯生活場景,在操作中一般不會産生質疑。牆裝的控制面闆還用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在智能系統裡,它是最基礎的智能控制單元(總線系統的特性),因此穩定性相對最高,當出現系統問題的時候可以作為基礎操作。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從人機交互到生活場景)2

最離不開的該是手機了,無論出門還是在家,幾乎已經是手不離機,丢手機?不太可能了吧!因此手機作為懶在沙發上或賴在床上的補充控制手段,應該不可或缺。手機作為一種重要的控制方式,首要的條件該是操作界面足夠“人性化”,即不用學習,拿來就用。補充條件該是快速進入。手機控制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彌補“忘了”。忘了是否關了(任何電器),可以遠程确認,确認沒關,可以遠程去關。無論你是離開了家,還是到了另一樓層,還是到了另一個房間。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從人機交互到生活場景)3

最倡導的該是語音控制了,說句戶就妥了。這無疑是偉大的功能,雖然有點絮叨,“聽話”該是最被大衆喜歡的了。優勢顯而易見,當然也會并存着劣勢。首先要語音喚醒,也就是要叫它的名字,聽到它回答“在呢”,它才開始“聽話”。其次,如果距離音箱太遠,環境噪音過大,都可能會造成它“不聽話”或“聽不懂”,隻能試試走近點,或換一種表達方式重複了。最讓人不能容忍的是,有可能在你沒叫它時,誤認為需要播放“音樂”,尤其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當然這項技術一直在不斷地更新和發展,相信不久的未來,它一定是完美的智能生活伴侶。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從人機交互到生活場景)4

最期盼的該是多樣化探測器的加入了。現有的較比常用的探測器有:人體紅外和微波探測器、指紋探測器、人臉探測器、光照探測器、溫濕度探測器、空氣質量探測器等等,可分為人體探測器和環境探測器。這兩類探測器合理地搭配使用,可以作到“完全自動”,即不用動腦來判斷,又不用動手來操作。舉個例子:老人使用指紋鎖進入家門時,一層開放區的空調開啟到25度,一層老人房更衣室的燈打開;而女主人回家時,一層開放區和二層主卧區的空調同時開啟到22度,主卧衣帽間燈打開。毋庸置疑,高質量探測器的全面應用,加上大數據的應用分析,才是智能家居的方向,也就是物聯網在家居上的應用。但廣泛應用的前提是探測器的探測值足夠精确,應用位置足夠合理,當然外形的美觀也很重要。

總之,面闆 手機 語音 探測的應用,加上設計師對生活場景和生活動線的把控,就可以得到“智能生活”。

理解了人機界面,就理解了人通過怎樣的方式告訴智能系統“我要的場景”,并獲取它是否已經正确運行的反饋信息。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從人機交互到生活場景)5

對于場景設置,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就是了解環境。

我們自己雖然可以感覺到亮或暗、冷或熱,但即感知不到精确的數據,又不知道對我們健康保障的正确指标。因此如果要讓自己生活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環境中,必須借助“環境探測器”的參與。依據探測器提供的環境實時的精确數據,加上健康标準指标數值,智能家居就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相關電器來優化環境。而居住者隻需要“依賴”,不需要“了解”。比如,适合讀書的最低照度;适合睡眠的溫度,保證健康的空氣質量等等。當然還有安全隐患的探測,如火災,漏氣,漏水,漏電等等,也是環境探測的一部分,它可以通過報警提示以确保及時處置。

環境探測,是生活無憂的前提,也是智能家居的必要條件。當然有些探測器可能需要特殊安裝,也可能在日常使用的電器中已經存在,隻要安裝位置合理,就可以收集正确且精确的數據,就可以利用在智能家居的系統中,作為了解環境因素的手段。

智能家居,通過環境探測器這個“感知器官”主動感知環境,如同增強人的五官;通過面闆、手機、語音和人體探測器這些“接受器官”來被動接受來自人的需要,如同延長了人的四肢。接下來由“微電腦”将感知和接受到的這些内部信息,同時可能會輔助以來自“雲”的外部信息,經過分析後,将優化了的“生活場景”告知相關電器進入恰如其分的工作狀态,完成了人的大腦不可能完成的“運算”。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從人機交互到生活場景)6

接下來,就該明确“生活場景”了。說得通俗點,就是與生活狀态相匹配的電器如何運行,以确保環境在某時某地某人幹某事時,安全、健康、舒适。這四某就是生活的四要素,它與場景的設置緊密相關。

①在哪——已經規劃好的生活空間:客廳、餐廳、卧室、書房、衛生間等。這些生活空間又分為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

②幹什麼——看電視、吃飯、睡覺、看書、如廁等日常生活狀态。

③什麼時間——白天還是夜裡,每天還是每周,冬天還是夏天。

④誰——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成員和臨時訪客。

對于場景的設置,與生活四要素密不可分。其方法和步驟如下:

方法:根據四要素,優化每一個場景的表達方式(名稱或圖形)——讓居住者操作方便,并配置與之相關電器的運行狀态——讓居住環境安全、健康、舒适。

步驟:從共識的基礎場景開始,然後在實際應用中再逐漸精細化到定制場景。裝修結束,剛剛入住時,設計師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居住者的生活習慣,設計師要依據大衆的生活模式和以往的設計經驗,同時要顧及居住者是智能家居系統的“新手”這一特征,設置“基礎場景”。應用中,居住者适應了基礎場景的操作,發現了這些場景與個人習慣的差異,察覺了操作的不便,此時精細化地定制就可以開始了。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從人機交互到生活場景)7

基礎場景,始于“在哪”和“幹什麼”的相互關聯。

例如,卧室一定是用來睡覺的,關聯的場景無非是“睡眠”、“起夜”、“晨起”、“離開”,附加的場景也與該與卧室的布局相關聯。如果有書桌在床邊,當然該附加“閱讀”場景,如果有電視機在牆上,就需要“電視”場景。

基礎場景,深入于對“什麼時間”應用,這部分來自于設計師的經驗,及對環境細節的把控。

例如,最簡單的當屬“晨起”場景了,如果每天定時為早六點,周末的懶覺怎麼辦!如果公衛有窗,白天的光線足夠,同樣是“如廁”場景,白天可以隻打開排氣扇,晚上才同時打開廁燈。至于“會客場景”,如果窗外的風景如畫,即便是陽光燦爛的白天也該打開遮光的紗簾,如果别墅之間的距離過近,白天就該關上紗簾,晚上甚至要關上布簾。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從人機交互到生活場景)8

基礎場景,細化于對“誰”的理解。對于私密空間,在沒有充分了解居住者習慣之前,隻能細化到居住者的類型:老人、孩子或成年男女。

公共空間就需要着重考慮共識的基礎場景。即便在後續的精細化定制過程中,要充分滿足個性化的需要,也該隻考慮在手機等輔助界面來完成。

基礎場景,必須防患誤操作——先本地,再異地,最後異層,以操作的結果能被“看到”為最佳。尤其是在公共空間。

例如,在公衛外,不要設置對衛生間操作的場景,避免有人在如廁時被誤關燈。在廚房,不要設置對門外餐廳和起居廳操作的場景,以免新來的保姆按了面闆,發現廚房的燈不亮會反複操作。尤其在樓梯口設置“離開本層”時,不要對封閉的房間進行操作。

智能家居都需要些什麼(從人機交互到生活場景)9

當然,在智能面闆上的操作指示應該盡量明晰,但也隻能是場景名稱或圖形,理解的方式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此為了減少誤操作,場景設置必須盡量避免誤操作。

精細化定制的程度,取決于居住者自己發現的真實困境。隻有理解了真正的需求,才能定制出适合的調整方案。

多年的經驗表明,隻有将生活四要素融入場景設置,先基礎後定制,才能讓智能家居發揮到淋漓盡緻,才能讓使用者體驗到智能家居的偉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