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别喧嚣都市,走進莽莽森林,在鳥鳴、松風和花香中療愈身心。發轫于西歐的森林療養對北京人來說還是新鮮事物,本月,國内首個符合本土認證标準的森林療養基地落地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基地長什麼樣,用什麼方式療養,真的能治病嗎?嚴寒冬日裡,記者一探究竟。
“森林療養”
森林療養起源于德國,後來推廣到日本、韓國、美國以及北歐的一些國家,是利用森林環境和林産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通過開展經過醫學實證的課程和活動,實現預防和治療疾病、增進身心健康的輔助和替代治療方法。2013年,本市開始全面引進森林療養的理念和技術。
“森林療養”落地北京
驅車出城,紮進京西北的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凜冽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窄窄的盤山曲徑劈開茂密山林,沿路而上,耳朵因海拔急驟升高而感到輕微不适。
冬天的森林之家
車行約20分鐘,便抵達了一座高大的林中木屋——森林之家。
在市園林綠化局碳彙辦高級工程師南海龍的帶領下,記者一腳踏進這個童話世界中的木屋。一樓寬闊敞亮,大大的落地窗通透可親,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油松林和尚未融盡的白雪。角落裡辟出一間小廚房,能用電爐制作簡餐;還有一間私密的面談室,療養者可在此傾吐心事。二樓則劃分為心理咨詢、芳香療法、手工教室、運動設施、身體指标測量等幾大區域。
“為了打造森林療養基地,我們這幾年在八達嶺森林公園做了一些設施上的建設。”南海龍說。當然,基地的設施不僅有森林小屋,還有療養步道、木棧道、露營地、療養館、森林書吧、園藝驿站等,它們散落山間,相隔數百米至數公裡。豐富的設施是為了讓人們在林間有事兒做、有地兒玩,這是開展長周期療養課程的基礎。
首個基地為何落戶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公園辦公室主任王玲用一系列數字來說明:公園植被覆蓋率達96%,森林覆蓋率達57%,以油松、側柏、黃栌、暴馬丁香等植物為主;海拔相對較高,為600米到1000米;每年6月,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數量高達3650個……這些條件都極适合發展森林療養。
三年前,八達嶺森林公園啟動了森林療養基地建設示範,至今已開展療養活動25期,惠及約600位市民。療養活動目前主要面向亞健康、更年期、感統失調、需要恢複體力等人群以及自閉症兒童、阿爾茨海默症老人等。
在京城,開展森林療養嘗試的公園還有不少,如百望山森林公園、西山森林公園,還有中軸線北端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在市園林局碳彙辦副主任朱建剛看來,日漸加速的森林療養探索,是北京林地綠地生态空間利用的方向之一。
“以前我們總說,要讓林地‘綠起來、美起來’。現在,随着城鄉綠色生态空間越來越多,我們還要探索‘用起來,活起來’,挖掘森林的多種功能。”朱建剛說,森林療養就是“用起來”的一個重要方式,讓森林可以服務于市民,也打造産業增值的新增長點。
花香松風皆可入“藥”
“以自然為藥”,不少人用如此詩意的說法來形容森林療養。可這“藥”究竟是什麼呢?
“是樹木、陽光、花香、松風、泥土,是蹦來蹦去的小松鼠,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天然芬多精和負氧離子。”南海龍一口氣兒說了很多:“森林是個複雜的系統,所以‘藥’也是多種多樣的。”
聽起來或許有點兒玄幻,可這些“藥”的确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就拿負氧離子來說,對加速傷口愈合有很好的作用。南海龍說,京城有的三甲醫院在黑龍江伊春建設術後康複中心,原因恰在于此。
走進森林,不難感受到“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的輕松愉悅。但森林療養卻并非僅在密林中散步遛彎、呼吸新鮮空氣那麼簡單。不但要有專業的療養基地,還得有經過正規認證的療養師和療養課程。
2015年起,市園林綠化局開始培訓森林療養師,并開發了輻射全國的在線培訓系統。報名者須有林學、心理學、環境學等專業背景,還要進行為期大半年的培訓和實踐。
劉小娜是一位森林療養師。她說,療養課程為期一天到兩天,包括破冰遊戲、森林漫步、赤腳走長城、自制森林美食、草本茶藝、森林手工制作等。
最受歡迎的是茶藝療法。人們采集野生山楂樹葉、酸棗樹葉,在茶藝室煮茶,圍坐分享心情。“這裡還有一處華北最大的暴馬丁香林——丁香谷,花期在6月中旬。我帶着大家一路走到丁香谷,暗香浮動,特别治愈。”劉小娜說,他們不主張采摘花葉,但鼓勵人們拾松塔、樹葉等枯落物,制作成工藝品,把森林的美好帶回家珍藏。
“很多課程的目的,都是打開人們的‘五感’,即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南海龍說,人們在療養師的引導下呼吸樹木芳香,聆聽溪流潺潺,赤腳蹚過溪水,五大感覺信息刺激大腦相應部位,從而産生心理和生理變化。
自閉的孩子徹底放松了
16歲的小可是一名自閉症兒童。一年前,他和母親一起參加了4期森林療養。“那一次,四位老師帶着我們10個自閉症兒童家庭參加療養。”小可媽媽說,在森林裡,他們一起做手工、品美食,度過了難忘的時光。
小可從前不願出門,存在相當大的社會融合障礙。在療養基地的山林裡,他卻頭一次徹底放松下來,和小夥伴們大搖大擺地“橫行”,那種驕傲又頑皮的樣子惹得家長們捧腹大笑。如今,小可已經能夠獨自走出家門,“點對點”坐地鐵出行。
幫助療愈小可的是資深療養師趙靜。她說,自己能明顯感受到孩子們在參加森林療養後,暴躁情緒減少、能主動擡頭和人交流,有時甚至唱歌給夥伴聽。
此前多年,趙靜一直開展室内園藝課程。現在把課堂搬到了森林裡,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以往在室内8次課程才能達到的效果,在森林裡2次就能達到。如今,每年除了7月、8月、12月三個月之外,趙靜幾乎每周六都要開展一次森林療養公益活動。
“既不賺錢,也不算加班,為什麼還堅持做呢?”每當聽到這樣的問題,趙靜總是回答,因為她在療愈别人的過程中也治愈了自己——情緒上的舒緩,帶來了很高的工作效率和美好的家庭關系,“整個人的氣場都不一樣了。”
近年來,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鄧芙蓉在八達嶺森林公園療養基地,分别開展了大樣本、小樣本的森林醫學研究。通過測量并分析療養前後的生理指标,證實了森林環境對神經、心血管、呼吸和免疫系統都具有改善作用。“不同的療養項目有不同的效果,比如森林漫步對呼吸系統有所改善。”鄧芙蓉說,她希望待進一步研究後對外公布詳細情況,以便于來訪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點單”。
人類進化的700萬年中,99.9%是在以森林為主的自然之中。森林療養帶給人們重歸自然的機會,對緩解生活壓力的作用較為顯著,并可由此緩解壓力引起的失眠、脫發、胃潰瘍等病症。
森林療養好處多多,但并不能代替打針、吃藥、做手術等醫療手段。“人和人之間個體差異很大,比如對于緩解高血壓來說,森林療養的有效率隻有大約50%。”南海龍認為,預防、康複、保健才是森林療養的最主要目的,“希望能引導大家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常常親近自然,放松身心。”
(原标題:松香鳥鳴療愈都市人身心 走進神奇的森林“醫院”)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朱松梅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