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今書法名言大全

古今書法名言大全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08:46:45

古今書法名言大全(曆代書法名言彙總)1

●書肇于自然(漢·蔡邕)

●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灌)

●學書則知識學可以緻遠(唐·張彥遠)

●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唐·張懷灌)

●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張懷灌)

●字不可重筆,話不可亂傳

●寫字如畫狗,越描越醜

●字怕練,馬怕騎

●字無百日功

●拳要打,字要練

●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宋·米芾)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唐·孫過庭)

●筆秃千管,墨磨萬錠(宋·蘇轼)

●引筆奮力,若鴻鹄高飛,邈邈翩翩(晉·衛恒)

●婉若銀鈎,源若驚鸾(晉·索靖)

●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晉·書論)

●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南北朝·蕭衍)

●雲鶴遊天,群鴻戲海(南北朝·蕭衍)

●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南北朝·袁昂)

●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唐·張懷灌)

●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唐·李嗣真)

●筆下龍蛇似有神(唐·張懷灌)

●揮毫落筆如雲煙(唐·杜甫)

●時時隻見龍蛇走(唐·李白)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唐·韓愈)

古今書法名言大全(曆代書法名言彙總)2

書法名人名語(節選)

孫過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項穆: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繼知規矩,戒不活與滞;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

王羲之:字之形勢不宜上闊下狹,如此則重輕不相稱也。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

顔真卿: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

歐陽詢: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

王羲之:分間布白,遠近宜均。

蔣和:布白有三;字中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初學分布,皆須停勻;既知停勻則求變化,斜正疏密錯落其間。

陳繹: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則肥,提飛則瘦。

王羲之: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

項穆:人之于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書宜長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

張懷瑾:偃仰向背;謂兩字并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有離合之勢。

王羲之: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複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衛夫人: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裡陣雲,隐隐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畫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鈞弩發;橫折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古今書法名言大全(曆代書法名言彙總)3

一.字如其人 立品為先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即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清.松年《頤園畫論》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于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 張沅《石濤畫語錄》

古人論書雲: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其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書之于手,如是而為書焉。《書法三味》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清.劉熙載〈藝概〉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于心手。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夫書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聖道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孫過庭〈書譜〉

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俨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書斷〉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颠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孫過庭〈書譜〉

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俨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書斷〉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颠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覽田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則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诤東漢.趙一,非草書〉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辯讷,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軍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蘇轼《書論》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栽《藝概》;

夫書者,英傑之馀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宋.朱文長〈續書斷〉

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勳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迹。明.項穆〈書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項穆〈書法雅言〉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古今書法名言大全(曆代書法名言彙總)4

二 .臨摹入門循序漸進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谛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南宋.姜夔《續書譜》

麓台雲: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迹,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缙《學書法》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迹不可。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于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清.錢泳《書學》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馮武《書法正轉》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範我筆力。清.梁章钜《學字》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辄止,見異既遷。清.梁章钜《學字》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雲: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複之法,若隻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迹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嶽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卧常谛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學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闆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灏〈畫塵〉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轼〈論書〉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清.梁谳《學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衆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并蓄,淹貫衆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隻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氣,甚或至于不可響遠。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長,于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後世而無槐:而後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清.沈宗骞〈芥學畫編〉

隻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衆長歸于我,斯為大成。《翰林粹言》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清.梁谳《學書論》

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學者不可不知也。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迹,皆無是處也。清.梁谳《學書論》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随人意。學書即成,且氧于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揩式。北宋黃庭堅《論書》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緻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樸。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闆橋;

學者貴于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随筆》

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雲: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壽平《瓯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南宋.姜夔《續書譜》

用力到沉着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遊筆端,然後傳神。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執着成見,凝滞于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奔放馳驟,不越範圍,所謂師古而不泥于古,則得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迹,然不是不學碑刻。清.馮班〈 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東晉.衛铄《筆陣圖》

古人有言;随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黃庭堅《論書》

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甯過而存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隻有用筆與結字耳。用筆近日尚有傳,結字古法盡矣。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清.馮班《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體。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書易少年時将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清.梁谳《學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曆,然後變化為草聖。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明.豐坊《學書法》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晉.衛铄《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痛癢相關。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構。清.梁谳《學書論》

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複,背貼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後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辄放言,無是道也。北宋.蘇轼《論書》旭常雲: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五者備矣,然後能齊古人。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換,随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颠錯,反為新奇。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着,心不可離。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态;變态之旨,在于奮斫;奮斫之理,資于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于神采;神采之至,幾于玄微,則宕逸無方矣。唐.張懷灌《玉堂禁經》

三.形神相依意境為重

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質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則形稱其質,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南北朝.範缜《神滅論》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南北朝.範缜《神滅論》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形不生動,其失則闆;生外形似,其失則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取意舍形,無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雲何哉?明.王履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公文集》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随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态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故之書道玄妙,必資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馮武《筆髓》

其有一點一畫,意态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馀裕,結字峻秀,類于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東漢.蔡邕《九勢》

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氣立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古人作書,于聯絡處見章法;于灑落處見意境。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則軌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唐.張懷灌《書斷》

夫心合于氣,氣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翰林粹語》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沖其中,氣韻目暈于外。似生實熟,圓轉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清.華琳《南宗訣秘》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緻。清.丁臯《寫真秘訣》

蓋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劉熙載《藝概》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南宋.姜夔《續書譜》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态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翰林粹語》

書道隻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

機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緻。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李漁《閑情偶記》

所謂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畫禅随筆》

學術通 于學仙,鐘神最上,鐘氣此之,鐘形又此之。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清.劉熙栽《藝概》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

真在内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

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張懷灌《書藝》

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無意為上,法于意次之,發于筆又次之,發于墨下矣。清.張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臯《寫真密訣》

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清.劉熙栽《藝概》

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而有餘韻,于靜中自是一樂事。宋蘇轼《東坡題跋》

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于天遊;近人隻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清.恽壽平《歐香館畫跋》

書要力實而氣空,然求空心于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劉熙栽《藝概》

筆墨一道,用意為上。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灌《書藝》

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晉.王羲之《述天台紫真傳授筆法》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潇灑風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清.恽壽平《 香館畫禅》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清.蔣骥《傳神秘要》

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劉熙載《藝概》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但亦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書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則潦草而法度蕩然。明.豐坊《書訣》

筆墨酣暢,意趣超古。清.吳曆

仆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唐.張懷灌《文字論》

書法惟風韻難及......。清.左因生《書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唐.張懷灌《書議》

沉者,下筆不浮,刻入紙中也;螢者,如孤月流天,無雲翳也;清者,非謂瘦與寒也;肥者,亦有清氣也,在參古貼而得之。《書法三味》

臨不測之水,使人神清;登高萬仞之山,自然意遠。唐.張懷灌《書斷》

凡書貴有天趣……明.孫《書畫題跋》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戰國《孟子.公孫醜上》

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伧氣,鲱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疏筍氣,皆士氣之棄也。清.劉熙載《藝概》

筆墨可知也,天機不可知也;規矩可得也,氣韻不可得也。清.恽壽平《 瓯 香館畫跋》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随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明.李日華

古今書法名言大全(曆代書法名言彙總)5

四.筆墨技法熟而後巧

書法者,書而有法之謂,故筆落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能含法為上乘。唐.歐陽旬《用筆論》

書之神韻,雖得于心,然法度必講資學。沈括《夢溪筆談》

今書之美字鐘,王,其功在執筆用筆。元.解缙《春雨雜述》

用筆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斂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唐.盧攜《臨池訣》執筆之法,實指虛拳。運筆之法,意在筆先。清.馮武《書法正傳》

古之所謂實指虛掌者,謂五指皆貼管為實,其小指貼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緊握之說也。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書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盧公忽相謂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筆死矣。虛掌實指,指不入掌,東西上下,何所閡焉?常人雲: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拘于一字,何異守株!唐.林蘊《撥镫序》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獻酎之麗。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

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清.劉熙載《藝概》

昔人傳筆訣雲:“雙鈎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論書勢:“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明.豐坊《書訣》

張長史折叉股,顔太師屋漏法,王右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風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鈎虿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黃庭堅《論書》

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元.鄭铄《衍極并注》大字運上腕,小子運下腕,不使肉襯于紙,則運筆如飛。明.豐坊《書訣》

執筆低則沉着,執筆高則飄逸。清.梁獻《執筆論》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兩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東晉.衛铄《筆陣圖》

把筆深淺,在于去紙遠近,遠者浮泛虛薄,近則瘟鋒體重。唐.盧攜《臨池訣》

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鈎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依筆,則有力。黃庭堅《論書》

所謂法則,恹壓.鈎揭.抵拒.導送是也。五代.李煜《書述》

執筆欲緊,運筆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之,執筆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孫過庭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長短深淺;使謂縱橫牽摯;轉謂鈎環盤纡;用謂點畫向背;豈偶然哉!宋.姜夔《續書普》

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辯按尤當于起筆處,辯提尤當于止筆處。書家于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需飛提,用筆輕處正需實按,始免堕飄二病。清.劉頤載《藝概》

用筆須手腕輕虛。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唐.虞世南《筆髓論》

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便,拙則渾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佻渾濁之病矣。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右軍用筆内恹,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豐坊《書訣》

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權全。次實指,制實則筋力平均。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宜。唐.李世民《筆法訣》

思翁言:坡公所書《赤壁賦》全用正鋒,欲透紙背,每波畫盡處,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傳。此皆用墨到極微妙地位,亦書家莫傳之秘也。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于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清.馮武《書法正傳》

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宋.姜夔《續書譜》

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論書》

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着,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唐.韋續《墨薮》

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學有規矩,字有體法;不然則筆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貴在結構:一筆之法妙在起止。結構之道,尤在乎筆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将能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筆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迹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悻緻。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宋.姜夔《續書譜》

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纂則一毫不可測也。明.豐坊《書訣》

古人作大字常藏鋒用力,故其字畫從颠到末,少有枯燥處。今往往多以燥理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書者所貴,惟斜拂及摯筆令輕處,然後有此,所謂側筆取妍,正蹈書法之所忌也。南宋.陳僬《負喧野錄》

董文敏謂:書家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顔魯公所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清.梁章距《學字》

惟管定而鋒轉,則逆入平出,而畫之八面無非毫力所達,乃後積畫成字,聚字成篇。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筆在指間常欲其靈活,故能換筆。如遇轉折處,不能換筆,勢必生扭硬掣而過。其畫必成側鋒,必成扁形。試觀懷素草書,如驚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鐵絲一團,絕無偏側。又觀魯公争座位貼,滿紙皆成圓形,無一側鋒。古人雲,魯公皆用圈筆,實皆用換筆也。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古人一點一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古人一牽一連,皆旋轉,正心着紙,無一黍米倒塌處。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字劃承接處,第一要輕捷,不着筆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钗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數畫之轉接欲折,一畫之自轉貴圓;同一轉也,若誤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則合法耳。清.笪重光《書筏》

鋒既着紙,即宜轉換:于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要使筆鋒行字畫中,如入骨既立,雖豐瘠不同,各自成體。宋.李彌孫《筠溪集》

書之大要,可一言而盡之。曰:筆方勢圓。方者,折法也,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圓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圓以規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圓乃神圓,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古人作書,落筆一圓便圓到底,落筆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種章法。《蘭亭》用圓,《聖教》用方,二貼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

以轉束言之,則内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蓮《臨池管見》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于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契出之。圓筆用佼,方筆用翻,圓筆不佼則痿,方筆不翻則滞。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輯》

用筆尖如落鋒勢,無一毫如尖鋒勢,意況生舉,爽爽若神,為一字,須數體俱入。晉.王羲之《論書》

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

起有分合緩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近曲直。清.劉熙載《藝概》

好刀按之則曲,舍之則勁直如初,世俗為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後,已曲不複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長而不勁,不如勿長;勁而不圓,不如不勁。蓋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宋.姜夔《續書譜》

用筆要沉着,沉着則筆不浮;又要虛靈,虛靈則筆不闆。解此用筆,自有逐漸改觀之效。

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度,拙則诨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挑渾濁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陰畫訣》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速者無之。

書以筆為質,以墨為文。清.劉熙載《藝概》

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疾澀二法,書妙盡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筆貴繞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蘊《拔镫序》

作書用筆過快,則無頓挫,過遲則不勁利。清.梁獻《學書論》

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争,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清.劉熙載《論用筆》

下筆而剛決不滞,揮翰墨而厚實深沉。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徐公曰:夫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捷,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唐韓方明《授筆要說》

山舟曰:筆要軟,軟則遒;筆頭要長,長則靈;墨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清.梁同書《頻羅奄論書》

筆法過于刻露,每易傷韻。運筆鋒須要取逆勢,不可順拖也,即無生氣,又見稚弱。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人但知筆墨有氣韻,不知氣韻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畫筌》

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筆者也。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墨不旁出,為書家上乘。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斂,有若自然。唐.盧攜《臨池訣》

然而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工書藝一大關鍵矣。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蘸筆欲潤,蹙毫用之則濁。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黑有肥圓細圓曲折之圓,白有四方長方斜角之方)。古今書家,同一圓秀,然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後圓,圓斯秀矣。清.笪重光《書筏》

墨須濃,筆須健,以健筆用濃墨,斯作字有力而氣韻浮動。 清.王淑《論書滕語》

筆肥墨濃者謂之渾厚,筆瘦墨淡者謂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筆

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滞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于軟弱,不須怒降為奇。清.馮武《書法正傳》

凡作揩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滞,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宋.姜夔《續書譜》

用墨須要随濃随淡,可燥可濕,一氣成之自然生氣遠出。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則大惡道矣。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筆之執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結在扭轉,脈絡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勾點,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猗正。清.笪重光《書筏》

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字之體,定于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隸畫;藏鋒者,如篆畫。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則妙矣。宋.姜夔《續書譜》

劃有陰陽,如橫則上面為陽,下面為陰;豎則左面為陽,右面為陰,惟毫齊者能陰陽兼到,否則獨陽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橫畫之發筆仰,豎畫之發筆俯,撇之發筆重,奈之發筆輕,折之發筆頓,裹之發筆圓,點之發筆挫,鈎之發筆利,一呼之發筆露,一應之發筆藏,分布之發筆寬,結構之發筆緊。清.笪重光《書筏》

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字,有牽引下自,咋徐還疾,忽往複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鈎環盤行,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于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在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宋.姜夔《續書譜》

橫不能平,豎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終不能工;分布不工,規矩終不能圓備;規矩有虧,難雲法書矣。清.笪重光《書筏》

作字如應對賓客。一堂之上,賓客滿座,左右照應,賓客不覺其寂,主不失之懈。作書不能筆筆周到,筆筆有起訖,頓挫,滑過,如對賓客之失其照顧也。所雲筆筆有送到,亦即此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所謂因筌得魚,得魚忘筌。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五 .筋骨血肉相容互濟

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态奇逸,可謂美矣。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後可為人,阕其一行屍耳。清.王淑《論書滕語》

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為書也。北宋.蘇轼《論書》

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論書》

風神者,骨中帶肉也。老勁者,肉中帶骨也。有志臨池者,當以慧眼區别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先儀骨體,複盡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絲來線去,脈絡分明。《書學詳說》

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唐.孫過庭《書譜》

凡作書,無論何體,必須筋骨血肉備具,筋者鋒之所為,骨者毫之所為,血者水之所為,肉者墨之所為,鋒為筆之情,水為墨之髓。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唐張懷灌《文字論》

字之骨,大指下節骨是也;字之筋,筆鋒是也;字之肉,筆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之于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明.項穆《書法雅言》

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北宋.黃庭堅

骨體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細,二者未始相離,作用因而分屬。

筋骨不生于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減之。

肉托毫穎而腴,筋籍墨沉而潤。腴則多媚,潤則多姿。清.笪重光《書筏》

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書有筋骨血肉,前人論之備矣,抑更有說焉?蓋分而為四,合則一焉。分而言之,則筋出臂腕,臂腕須旋,旋則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實,則骨骼難成;血為水墨,水墨須調;肉是筆毫,筆虛圓健。血能華色,内則姿态出焉;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清.朱履貞《學書捷要》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滞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損毫側管,則饨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幹枯而露骨。清.馮武《指意》

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柔和則綽約呈姿,剛節則鑒豔執操……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鷹隼之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虺翟備色而翺翺百步者,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宋.朱文長《續書斷》

骨豐肉潤,入妙通靈。清.馮武《書法正傳》

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梁武帝《又答論》蓋有骨必有肉,有實必有虛。否則峥嵘而近于險惡,無缥缈空靈之勢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錄》

書法趨骨力剛健,最忌野。清.梁獻《學書論》

筆格遒勁,亦是渾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見面刺目。清.華琳《南宗訣秘》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晉.衛爍《筆陣圖》

使盡氣力,至于沉盡入骨,筆乃能和。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勁之至,非縱逸之謂。清.王淑《論書滕語》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上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饨,比并皆然。蕭衍《答陶隐居論書》

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嶽明言》

書之要,統于“骨氣”二字。骨氣而曰洞達者,中透為洞,邊透為達。洞達則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則皆病。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實;用筋得筋,故取腕懸。清.劉熙載《藝概》

字要骨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貼乃秀潤生,布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态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北宋.米芾《海嶽明言》

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

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于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唐太宗曰:吾少時觀陣,即知強弱。今臨古人書,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清.梁章钜《學字》

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内氣通而外勁出,予所以謂臨摹古貼,筆畫地步,必比古貼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轉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氧足,其骨節節可轉,其筋條條皆直,雖對強敵,可以一指之于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清.包世臣《安吳論書》人知直畫之力盡,而不知遊絲之力更堅利多鋒。清.笪重光《書筏》

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書之六局,以氣為主。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乎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态備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須博習,可以兼通。宋.姜夔《續書譜》夫運者,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一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于指尖。清.朱履貞《學書捷要》質直者,則徑挺不遒,剛很者,又掘強無潤;矜斂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澀;遲重者,終于拙鈍;輕鎖者,染于俗吏。唐.孫過庭《書譜》

書家貴下筆老重,所以救輕蘼之病也。然一味蒼辣,又是因藥發病,要使秀處如鐵,嫩處如金,方為用筆之妙。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随筆》

書要兼備陰陽二氣。大凡沉着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清.劉熙載《藝概》

剛勁忌野,清勁忌薄。清.梁獻《評書貼》

論書者曰蒼,雄,秀,餘謂更當益一“深”字。凡蒼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輕靡者,不深故也。清.劉熙載《藝概》

所謂老者,結構精密,體裁高古,岩曲聳峰,旌旗列陣是也。所謂少者,氣體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種風流是也。老而不少雖古拙峻偉,而鮮豐貌秀麗之容。少而不老,雖婉暢纖妍,而乏沉重典實之意。

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資顔。明.項穆《書法雅言》

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鈎,麗則倚糜而清遒。唐.歐陽詢《用筆論》

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

左氏叙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闆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清.劉熙載《藝概》

六.結體章法辯正安排

結字疏密須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體有整齊,有參差。整齊,取正應也;參差,取反應也。清.劉熙載《藝概》

書以疏為風神,密為老氣。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調疏。宋.姜夔《續書譜》

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頸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一字之行,理有數等,有上蓋大者,有下畫長者,有左邊高者,有右邊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軌,全資衆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

真書用筆,自有八法。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體之後。宋.姜夔《續書譜》

欲學書先定間架,然後縱橫跌宕,惟變所适也。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

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緝相背,發于左者應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點畫之間,施設各有情理。求之古人,惟王右軍為妙。宋.姜夔《續書譜》

字為城池,大不虛,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筆髓論》

凡寫字欲其合而為一亦好,分而異體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長短闊狹亦然,要當消祥也。唐.歐陽詢《三十六法》

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不得上寬下窄。不宜密,密則疴瘵纏身;不宜疏,疏則似溺水禽;不宜長,長則似死蛇挂樹;不宜短,短則似踏死蝦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晉.汪挺《書法粹言》結體不外分間布白,因體趁勢,避讓排疊,展促向背諸法。清.梁獻《學書論》

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态,然須映帶習美。清.馮班《鈍吟書要

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是為字之中宮。然中宮有在實畫,有在虛白,必審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宮,然後以其字之頭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宮,則随其長短虛實,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不知态度者,書法之餘也;骨骼者,書法之祖也,未正骨骼先尚态度,幾何不舍本逐末邪?趙子固《論書法晉,唐人結字,須一一錄出,時常參取,此最關要。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東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作字有主筆,則紀綱不紊。寫出水家,萬壑千岩,經營滿幅,其中要先立主峰,主峰立定,其馀層巒疊嶂,旁見側出,皆血脈流通。作書之法亦如之。每字中立定主筆。凡布局,勢展,結構,操縱,側瀉,力撐,皆主筆左右之也。有此主筆,四面呼吸相通。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字貴平整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短或長。晉.王羲之《書論》

用筆不欲太肥,肥須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右高左低;不欲前多後少。宋.姜夔《續書譜》

凡欲結構字體,未可虛發,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若雲若霧,縱橫有托,運用合度,可謂之書。唐.蔡希綜《法書論》

點者,字之眉目,橫畫者,字之肩背,直畫者,字之體骨,撇奈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轉摺者,方圓之法,懸針者,若垂而複縮。明.陳桐《内閣秘傳字俯》

一字之中,雖欲皆善,而必有一點,畫,鈎,剔,披,拂主之;一篇之中,雖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極,如魚,鳥之有鱗,鳳,以之為主,使人玩铎。元.解缙《春雨雜述》

畫山者必有主峰,乃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餘筆,為餘筆所拱向。主峰有差,則餘筆皆敗,故善書者必争此一筆。清.劉熙載《藝概》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孫過庭《書譜》

分行布白,非停勻之說也,若以端若引繩為深于章法,此則史匠之能事耳。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黑之量度為分,白之虛淨為布。清.旦重光《書筏》

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清.劉熙載《藝概》

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舊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唐.孫過庭《書譜》

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爛漫,凋疏,見于章法而源于筆法。花到十分爛漫者,箐華内竭,而顔色外褪也;草木秋深,葉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氣外撇也。書之爛漫,由于力弱,筆不能攝墨,指不能伏筆,任意出之,故爛漫之弊至幅後尤甚;凋疏由于氣怯,筆力盡于畫中,結法止于字内,矜心持之,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其實分行布白,不外間架;間架既定,然後縱橫變化,無不如志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行行皆相映帶,聯屬而不背違也。隋.釋智果《心成頌》

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潔矩之道也,而其一篇之中,可無潔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橫斜疏密,各有攸當。上下連延,左右顧矚,八面四方,有如布陣:紛紛纭纭,鬥亂而不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破。明.解缙《春雨雜述》

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寬猛得宜。比如“日”字之小,難與“國”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畫與密者相同,必當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帶得宜,然後為上。唐.歐陽詢《三十六法》

構局須靜對紙素,胸中先定一章法,始能意在筆先,然後随意布置,遊行自在。當疏者疏,當密者密,從四邊照顧而成,必能脫去町畦,超然塵外。秦祖永《桐陰畫訣》

張士行雲:凡寫字,先看文字,宜用何法。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張敬元曰:字體各有管束,一字管兩字,兩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兩行,兩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紙。清.梁章钜《學字》

使筆筆著力,字字異形,行行殊緻,極其自然,乃為有法。清.宋曹《書法約言》

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明.董其昌《畫禅室随筆》

曰空者,即黑白分明也:一字有一字之空處,一行有一行之空處,一幅有一幅之空處也。清.馮武《書法正傳》

須上下空闊,四傍疏通,庶幾潇灑。若充天塞地,滿幅畫了,便不風緻,此第一事也。元.饒自然《繪宗十二忌》

行款中間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遠,密不至近,如織錦之法,花地相間須要的宜耳。張紳《書法通釋》

言外無窮者,茂也;言内畢足者,密也。清.劉熙載《藝概》

務使通體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過零星,毋過寂寥,毋過排牙,則通體之空白,亦即通體之龍脈矣。華琳《南宗訣秘》

古人作書,乃合全篇布白,長短廣下噸,各極天趣,行書妙理,亦不外是。清.範公勉《書法述要》書體均齊者猶易,惟大小疏密,短長肥瘦,倏忽萬變,而能潛氣内轉,乃稱神境耳。清.劉熙載《藝概》

古今書法名言大全(曆代書法名言彙總)6

七、立姿取勢 氣貫神足

作字貴有姿,尤貴有勢。有姿則能醒人眼目,有勢則能攝人心神。否則味同嚼蠟矣。譬如美人有色無姿,則不能動人。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夫作字之勢,饬甚為難,鋒恬來去之則,反複還往之法,在乎精熟尋察,然後下筆。東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論》

夫任筆成形,聚墨為勢,漫作偏欹之相,妄呈險放之姿,疏縱無舊,輕浮鮮著,風斯下矣,複何齒哉。明.項穆《書法雅言》

作字以精,氣神為主。落筆處要力量,橫勒處要波折,轉捩處要圓勁,直下處要提頓,挑ti處要挺拔,承接處要沉著,映帶處要含蓄,結局處要回顧。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讨論體勢,奇偶為無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體雖骈必有奇以振其氣勢;雖散必有偶以植其骨。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遠,用近則中物而深入,為勢有馀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為勢已盡矣。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凡作字者,首寫一字,其氣勢便能管束到底,則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領袖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

蓋謂大字則欲如小書之詳細曲折,小字則欲具大字之體格氣勢也。南宋.陳栖《負暄野錄》

作字須有操縱。起筆處,極意縱去;回轉處,竭力騰挪。自然結構穩惬,所謂百丈遊絲在掌中也。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姿之于字,甯失之拙,勿傷于巧;甯失之醜,勿傷于媚。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作字之勢,在乎精思熟察,然後下筆。東晉.王羲之《筆勢論》

平者,穩重也。側者,取勢也。清.馮武《書法正傳》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後為遲。若素不能素,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宋.姜夔《續書譜》

古人書有定法,随字形大小為勢。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唐.張懷灌《書斷》

形不變而勢所趨背各有情态。勢者,以一為主,而七面之勢傾向之也。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東漢.蔡邕《九勢》

奇即連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其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恒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飛妍,多厲而乏雅。明.項穆《書法雅言》

寫字要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高下欹整,随筆所至,自然貫注,成一片段。卻著不得絲毫擺布,熟後自知。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

放縱宜存氣力,勢筆取勢。東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渌水之徘徊。緩則鴉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蕭衍《草書訣》

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正在腕前,文武貴于筆下,出沒須有起伏,開瞌籍乎陰陽。清.馮武《書法正傳》

觀其筆勢生熟,姿态端妍,概可變矣。明.項穆《書法雅言》

簡緣雲:八體之中有疾有澀。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疾徐在心,形體在字,得心應手,妙出筆端。清.馮武《書法正傳》

須是字外有筆,大力回旋,空際盤繞,如遊絲,如飛龍,突然一落,去來無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來,不可端倪矣。清.王澍《論書剩語》

氣韻生動與煙潤不同。世人妄指煙潤遂為生動,何相謬之甚也!蓋氣者,有筆氣,有伯氣,有色氣,俱謂之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氣韻,而生動處又非韻之可代矣,當其下筆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宋.蘇轼

以正為奇,故無奇不法;以收為縱,故無縱不擒;以虛為實,故斷處皆連;以背為向,故連處皆斷。學至解得連處皆斷,正正奇奇,無妙不臻矣。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剛。清.王澍《論書剩語》

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壯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六法中原以氣韻為先,然有氣則有韻,無氣則闆呆矣。氣韻由筆墨而生,或取圓渾而雄壯者,或取順快而流暢者,用筆不癡不弱,是得筆之氣也。用墨要濃淡相異,幹濕得當,不滞不枯,使之氣欲吐,是得墨之氣也。不得此法,淡雅則枯澀,老健則重濁,細巧則怯弱矣,此皆不得,氣韻之病也。清.唐岱《繪事發微》

大山之裡麓多直出,然步之,則措足皆曲,若積土為峰巒,雖略具欺起伏之狀,而其氣皆直。曲直之說至顯,而以為愚人不知,則其理正道于書。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長松之椅溪谷,似欲倒也,複似百鈞之弩初張。處其戈意,妙理難窮。放似弓張箭發,收似虎鬥龍躍,直如臨谷之勁松,曲類懸鈎之釣水。東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謝秦《四溟詩話》

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靈通,自無僵卧紙上之病。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作者一法,觀者兩法。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勢可言。氣滿,則離形勢而專說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氣尚不滿者,氣滿則左右牝牡自無不相得者矣。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謹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勁者,驚急無蘊;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遒;嚴密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少節;标顯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槐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複過浮華;駕動者,似欠精深;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明.項穆《書法雅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