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的趙州從谂禅師,晚年住持趙州觀音院,因為其禅風平實、活潑,被時人尊稱為“古佛”。
趙州禅師早年在南泉普願禅師座下徹悟本心,卻依舊四處參學,道業日臻玄奧,到八十歲時才到趙州觀音院駐錫,到臨終前的兩三年才為當地的藩王所知,備加尊奉。
在其120年的生涯中,“住持枯槁,志效古人”,立志效仿古人苦行,而在艱苦的生活中,過着安貧樂道、坦然快樂的生活——繩床的腿斷了一根,就用燒火剩下的木頭鋸一段綁上,有人要為他做一個新的繩床卻被婉拒,而觀音院的僧堂連前後架都沒有,他就靠鄉民的供養度日,其實早已名滿天下的老禅師,卻不曾向弟子護法們寫過一封信來化緣。
曾經有一位學人來請教趙州禅師:“十二時中如何用心?”
趙州禅師說,“汝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你們都被十二時中的境界所轉,但老僧的心能夠使得十二時)
學人愣在原地。
趙州禅師接着又說,“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無事向衣缽下坐窮理好。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别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有疑問便可與老和尚問答一番,沒有事則看護好自己的衣缽,好好坐禅。他還說自己八十歲時仍舊為了求道,四處行腳,在這時候,用心不雜亂,除了吃飯的時候微微雜用心以外,任何時候都沒有雜用心的。
——“若不如是,大遠在。”若非如此,離禅的境界還遠得很呢!古人常說,“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就是說如果正念暫時不在,就和死了沒什麼區别。那些以為禅就是坐在茶席上擺拍鬥嘴的現代人,不妨讀一讀趙州禅師的《十二時歌》:
一
雞鳴醜,愁見起來還漏逗。
裙子褊衫個也無,袈裟形相些些有。
裩無腰,袴無口,頭上青灰三五鬥。
比望修行利濟人,誰知變作不唧溜。
醜時雞鳴,趙州禅師這時候就該起床用功了,可是自己也沒個裙子褊衫,身上的褲子沒有腰,袴子沒有口,隻有這一領袈裟還勉強有個樣子,還有頭上三五鬥灰塵遮頂!——一心想着能夠修行來濟度衆生,哪曉得這幅困頓模樣,别被人看成個不唧溜的傻子。
二
平旦寅,荒村破院實難論。
解齋粥米全無粒,空對閑窗與隙塵。
唯雀噪,勿人親,獨坐時聞落葉頻。
誰道出家憎愛斷,思量不覺淚沾巾。
寅時平旦,在這個荒野破院裡,真是一言難盡。想煮粥飯也隻能望着空空的米缸和破舊的窗戶了,這時候隻有烏雀鳴啼,哪來的人煙,就連獨坐窗下,也隻得聽聞簌簌的落葉之聲。誰說出家斷憎愛,這沒有一點糧食,還是不免落淚。
三
日出卯,清淨卻翻為煩惱。
有為功德被塵埋,無限田地未曾掃。
攢眉多,稱心少,叵耐東村黑黃老。
供利不曾将得來,放驢吃我堂前草。
卯時日出,可是一片清淨之心又落入了煩惱之中,這是為何呢?好不容易做一點有相的功德,也被塵土遮掩,而無相的心田更是不曾打掃。生活中還是愁多樂少,更有那霸道的東村黑黃老,非但沒有供養過三寶,還将驢兒趕來吃我的堂前青草。
四
食時辰,煙火徒勞望四鄰。
饅頭槌子前年别,今日思量空咽津。
持念少,嗟歎頻,一百家中無善人。
來者隻道覓茶吃,不得茶噇去又嗔。
辰時食時,徒然看着周圍炊煙四起,但我這院裡還隻能回憶着去年的饅頭咽口水。可憐我正念難以相繼,隻得頻頻嗟歎,就這一百戶人家沒有善男信女,來寺院的就隻知道讨茶吃,沒吃上茶就生一番怒氣走了。
五
禺中巳,削發誰知到如此。
無端被請作村僧,屈辱饑凄受欲死。
胡張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
适來忽爾到門頭,唯道借茶兼借紙。
巳時近午,出家的時候沒想到淪落到這般田地,無端被請到這個荒村來住持,卻屈辱饑凄,隻差一死,那些個村民沒曾生些恭敬心,就算偶爾來寺裡,也就是借點茶水借點紙。
六
日南午,茶飯輪還無定度。
行卻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
苦沙鹽,大麥醋,蜀黍米飯虀莴苣。
唯稱供養不等閑,和尚道心須堅固。
午時日南,可是中飯還沒有着落,隻得從村南到村北去托缽乞食,還是北家不曾推脫。吃着苦粗鹽、大麥醋、蜀黍、米飯、虀、莴苣。還有一些善信對這一餐供養很珍視,勉勵和尚道信須堅固。
七
日昳未,者回不踐光陰地。
曾聞一飽忘百饑,今日老僧身便是。
不習禅,不論義,鋪個破席日裡睡。
想料上方兜率天,也無如此日炙背。
未時日昳,人們常說一飽忘百饑,老僧吃飽,便不負這光陰了,卻也不坐禅,不論經,鋪個破草席在日頭下睡覺,料想上方兜率天宮,也沒有這麼烤人的太陽。
八
哺時申,也有燒香禮拜人。
五個老婆三個瘿,一雙面子黑皴皴。
油麻茶,實是珍,金剛不用苦張筋。
願我來年蠶麥熟,羅睺羅兒與一文。
申時是準備晚飯的時候,還有善信老燒香禮佛,幾位老婆婆和村漢來這裡吃茶,都知道這油麻茶是很珍稀的,勸道和尚不必像怒目金剛似的青筋暴起,來年麥子和蠶絲有了收成,定會來布施一些的。
九
日入酉,除卻荒涼更何守。
雲水高流定委無,曆寺沙彌鎮常有。
出格言,不到口,枉續牟尼子孫後。
一條拄杖粗棘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酉時日入,這荒村小寺也沒有可守的。來往的雲水高流修行人确實沒有,倒是一些遊山逛水的嬉鬧沙彌常常見到。可歎這出家一場,若沒有一些高格的見地,就枉作佛子了。可歎這一條粗棘藜的拄杖,隻是用作登山打狗而已。
十
黃昏戌,獨坐一間空暗室。
陽焰燈光永不逢,眼前純是金州漆。
鐘不聞,虛度日,唯聞老鼠鬧啾唧。
憑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個波羅蜜。
戌時黃昏,獨坐在暗室中,可歎這裡白天沒有陽光,晚上也不見燈光,眼前全然是漆黑一團。鐘鼓聲也沒有,隻聽得老鼠鬧啾唧的聲響,可憐我虛度光陰,可哪來的心情來思惟佛法呢。
十一
人定亥,門前明月誰人愛。
向裡唯愁卧去時,勿個衣裳著甚蓋。
劉維那,趙五戒,口頭說善甚奇怪。
任你山僧囊罄空,問著都緣總不會。
亥時人定,門前的明月也無人欣賞,隻得在憂愁裡卧倒,可也沒個遮身的衣裳被褥。周圍的信衆,也隻是在口頭說說行善,任我這山僧已經沒米下鍋了,都不管不顧不來護持。
十二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暫止。
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幾。
土榻床,破蘆蓆,老榆木枕全無被。
尊像不燒安息香,灰裡唯聞牛糞氣。
子時夜半,可我這心境哪曾暫時休歇。想想全天下的出家人,有多少是我這樣呢,土砌的床榻,破舊的蘆蓆,老榆木的枕頭,連被褥都沒有。佛像面前也不燒安息香,隻是聞着牛糞氣睡去了。
讀罷《十二時歌》,或許很多人心下十分震驚,如此曠古爍今的老古佛,生活竟然如此艱苦慘淡,更讓人不解的是,這與想象中的禅師高渺出塵、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大相徑庭。
豈不聞趙州禅師上堂時說,“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盡是貼體衣服,亦名煩惱。”又說,“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學人問:“不知道佛是誰家煩惱?”
師曰:“與一切人煩惱。”
曰:“如何免得?”
師曰:“用免作麼!”
衆皆悚然信伏。
老禅師示現出煩惱模樣,正是将世人對禅不切實際的想象拉回到了真實的生活中,禅不是逃避柴米油鹽,禅不是坐談風花雪月,禅是在生活中面對煩惱,在煩惱中善用其心,在平常心處出生諸佛。
趙州禅師“滅迹匿端,坦然安樂”,掃除悟迹,隐藏悟境,與世間人打成一片,正可對治人們将迷與悟、空與有、煩惱與菩提、世間與出世打成兩橛的誤區。
為了防止學人落入狂妄,落入煩惱而不求出火宅,他又示現了這樣一樁公案:
趙王向趙州禅師執弟子禮,有一次問他:“老和尚年高,尚有幾個牙齒在?”
趙州禅師雲:“隻有一個。”
“那怎麼吃飯呢?”
“雖然一個,下下咬著。”
——念念咬住,不雜用心,是趙州老禅師十二時中,不為煩惱所轉,而以心轉境的妙處。
趙州從谂禅師舍利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