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正 攝
姚麗萍/文
一家科創公司,要生存要發展,選哪個城市?
上海,就是不錯的選擇。
因為,在這座創新之城,英雄不問出處,一向追求人盡其才近悅遠來。這些,是理想也是現實,更是制度設計鮮明的價值導向。今天上午,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草案)》。
創新之城,創新主體,是誰?條例草案提出,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個人等各類創新主體積極參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這意味,創新主體不僅可以是個人、科創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甚至還可以包括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個人,或将在創新大軍中取得法定地位。這表明,在申城,創新模式和創新形态日益多元化,大勢所趨。
事實上,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英雄不問出處,無論個人、組織,還是企事業單位,一樣能各善其長大展宏圖。其中,衆創空間,驚豔亮相,将這座城市的創造力演繹得淋漓盡緻。
衆創空間,長什麼樣?創夢天地、帷迦衆創、宏慧創想,都是國家級備案的衆創空間。創夢天地毗鄰黃浦江,位于老碼頭5号倉庫,入駐企業23家,主要集中于信息科技領域,以雲計算技術為主題、引入了雲服務模式、構建了雲計算生态系統,搭建了在線雲平台,最大程度降低企業的成本和投入。帷迦衆創落戶金鐘廣場、複興廣場,入駐企業共計44家,緻力于互聯網 、文創傳媒。宏慧創想位于虎丘路27号,入駐企業17家,以文化藝術及其衍生服務産業為主。這三個衆創空間,除了都是“國家級”,還有共同的精神氣質——不為解決就業,志在引領創新創業夢想。
2015年以來,申城衆創空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蓬勃發展。不少衆創空間運用市場化選商機制,不用“低房租 服務”的傳統孵化方式,而用“投資 孵化”的運營模式,對好項目“以股權換租金”,吸引了一批好團隊、好項目。以創夢天地為例,通過入股、參股方式與企業共發展,在建立之初的短短6個月内就吸引了20多家互聯網、雲計算創業企業入駐,漸次完成天使或A輪融資,成功融資率高達80%,市場估值達25億元。
今後,申城發展衆創空間,還将創新管理。一個立法思路是——鼓勵孵化器、衆創空間等各類創新創業載體,為個人和團隊提供研發場地、設施以及創業輔導、市場推廣服務;鼓勵老舊商業設施、閑置樓宇、存量工業房産轉型為創新創業載體。
所有這些,都将讓創新主體——心中有底氣,背後有依托。所有這些,都将讓人才環境——近悅遠來,人盡其才。
人才也是人,衣食住行,生活基本需求如影随形。如何以制度創新凝聚人才的向心力和歸屬感?近年來,申城持續完善人才發展綜合環境,保障人才流動、培養和激勵,優化人才公共服務效能。其中,“否決審批”機制與“容缺受理”機制,可圈可點。
對申請人不簡單說“否”,不簡單說“不清楚”、“不能辦”,而是提供“如何辦”“怎麼辦”的服務,需要否決的事項,按“否決審批”制度報批。同時,提供預審服務,對于預審服務後的容缺材料實行先受理,由單位遞交“容缺受理告知書”,并在受理通過後的5個工作日内向辦理窗口補充提交所缺材料。
至于“急難愁”綠色通道,也是很實惠。凡創新人才牽涉到子女入學報名,以及辦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申城不少區的人才中心都開辟綠色通道,隻要滿足受理條件,即可優先辦理,解決個性化“急、難、愁”問題。
同時,寬容失敗。即便人才創新失敗,未能達到預期目标,但符合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勤勉盡力、未謀取非法利益,就不作負面評價,依法免除相關責任。
所有這些成功實踐,都得到地方立法的積極肯定。集聚人才,需要營造寬容寬松的環境,條例草案勾勒出的聚才框架是——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環境,建立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相匹配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為各類科技創新人才提供創業的條件和平台,營造近悅遠來、人盡其才的發展環境。
鳥兒飛過天空,也要留下鳴聲。創新之城,讓創新主體活躍、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能力突出、創新生态優良,所有勇于創新的人們,競相迸發創造激情,不斷收獲創新榮耀。創新之城,不負盛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