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就是說:話說得太多,容易讓自己陷入困境,不如把話留在心中,保持靜默。
一個人,不管多麼能言善辯,隻要說得多了,必然會有失言的時候。
所以,明智的人,對自己不太懂的東西,不會說;自己懂的東西,會謹慎地說。
如此,便能遠離紛擾。
學會閉嘴,不追問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意提及的傷疤。
有的人,卻總是過分“熱心”,想要去揭開、了解别人的傷疤,試圖去幫助對方。
然而,如此做法,卻有可能好心辦了壞事。
有些事情,别人既然沒有主動說,那麼,就是不願意讓旁人知曉。
如果不斷的追問,強行揭開别人的傷疤,那麼,結果很可能是忙沒有幫得上,卻深深的傷害了對方。
有的人,特别“八卦。”
他們不斷地追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卻絲毫不考慮是否會傷害到對方。
如果别人不願意說,就成了“小氣”。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
一個人,能夠懂得為他人着想,在合适的時機,選擇閉嘴,以避免别人的難堪,那麼,别人自然也會感受到這份溫暖的善意,最終,以善意回報他。
學會閉嘴,不聲張
古語雲:“人活臉面樹活皮。”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大衆面前,有一個體面的形象。
然而,事實上,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
當我們在無意之中,發現了别人的難堪之事,那麼,能夠保持沉默,不宣揚,也是一份善良與修養。
這份沉默,雖然是什麼也沒做,也會讓對方心存感激。
俗話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隐私。”
别人的隐私,我們本來就沒有權利知曉。
如果不小心知曉了,那麼,保持沉默,不聲張,就是我們的義務。
如果知曉了别人的隐私,以此當作自己的“談資”,肆無忌憚地宣揚,那麼,結果不但會傷害到當事人,也會為自己招來禍患。
杜甫說:“潤物細無聲。”
最頂級的善良,不是大肆張揚,讓衆人皆知,而是在衆人不知不覺中,默默播撒善意,讓當事人如沐春風。
閉嘴,就是一份“潤物細無聲”的善意。
學會閉嘴,不評人
所謂“知人不評人”,就是即使我們了解某一個人,也不要去議論。
為何呢?
如果我們自己面對衆人的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心中會是什麼感受呢?應該會不開心吧。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既然自己不樂意被别人指指點點,那麼,就要避免對别人指指點點。
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真相,可能隻是冰山一角。
根據冰山一角、甚至道聽途說來發表議論,甚至指責、批判當事人,很可能就會傷及無辜。
有人說:“如果你不了解别人,就請你閉嘴;如果你了解,你就更應該閉嘴。”
當我們不了解别人的實際情況,就去評論,那麼,必然會是脫離實際的妄評;
當我們了解了别人的處境,那麼,我們自然就會懂得,沉默,是最大的善意與理解。
結語:老子說:“大辯若讷。”
就是說:善于辯論的人,看似有些木讷。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知曉善辯多言的壞處,所以,他們不會輕易顯露“鋒芒。”
如果說,會說話是一份高情商,那麼,能夠懂得在合适的時機,選擇沉默,則是一份大智慧。
與君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