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箴言金文#
#道德經# #一年讀一遍《道德經》#
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道德經•16》
注:【自然無為的守中長存之道:緻虛極,守靜笃】
此章仍講在第五章首次提到的自然無為的守中之道。
“緻虛極,守靜笃。” 修士對外界毫無需求,隻是向内守中,因中空而有虛靈神,守中通永久。萬緣放下,專心誠心安靜地守中守虛守神,以緻虛之極,靜之笃,自然萬象鹹空,一真在抱。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當虛極靜笃之時,感覺心如聖虛無限的天心聖心,包納宇宙萬物,又感覺與萬物融為一體一同運轉,因此,修士之靈又觀萬物循環往複之道。至聖的虛靈之神是至虛又至實的,當修士虛極之時,與至聖的虛靈之神合而為一,便生至真至實至大的無所不包的聖心,此聖心是虛中實、無中有,這是“得其神而返當來。”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萬物生氣蒸騰,各有光彩,都在乎不斷地回歸天地之根——生命之虛靈,即至聖的自在遍在永在的不死的虛靈之谷神 (參 《道德經•6》)。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歸根是個沉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污穢雜物私我雜念被淘汰,有中複無、實内從虛。沉靜是守中複命,就是自然無為地守中回歸生命之虛靈。生命之虛靈是動而恒靜,靜而恒動的。靜是無我無私無人無物地回歸生命之虛靈的自然無為的複命運動。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萬物自然無為地守中回歸生命之虛靈是最平常之道,知道這個最平常之道就是明智。
“不知常,妄作兇。” 不知道自然無為地守中回歸生命之虛靈這最平常之道,因而總是任意妄為、惹是生非、勞作不休、忙碌忘神,故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道自然無為地守中回歸生命之虛靈就會有聖虛無限的天心聖心,因而有無限的包容能力;有無限的包容能力就會大公無私;大公無私就能完全圓滿;完全圓滿則如聖虛之天;如聖虛之天則能行自然無為的守中之道;能行自然無為的守中之道則能長久;沒有私我則無死亡風險、可以永遠長存。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5月23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讀一遍《道德經》#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德經•17》
注:【自然無為的治世之道】
此章老子提出了自然無為的治世之道。
“太上,不知有之;” 最好的統治者是自然無為的似乎不存在的沒有任何統治行為的,人們依良心相處,相安無事,沒有對高于自己的權力的需求,故沒有專門的人為設置的統治者。這種統治發生在沒有王國之前,其實際統治者是自在遍在永在的與每人同在的至聖的虛靈之神——諸神之神、諸主之主、諸我之我。
“其次,親之譽之;” 二流的統治者是人們推舉出來的,所以人們願意親近并且稱贊的他。
“其次,畏之;” 三流的統治者是依靠武力強權等不自然的方式自立的,所以人們畏懼他。
“其次,侮之。“ 末流的統治者是依仗權力任意妄為的,所以人們會咒罵反對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 統治者誠信不足,所以人們會不信他;明智的統治者顯得猶豫不決是因為知道誠信的重要,所以不輕易發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人們做事成功往往會說:“我輕易自然就作成了”,并不會将功績歸給統治者。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5月26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讀一遍《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經•18》
注:【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
這章描述偏離自然無為的守中守神之道的情形。
當自然無為的守中守神之道盛行時,大家知足常樂、以神為樂、相安無事。當自然無為的守中守神之道荒廢,就産生了各種各樣宣言仁義道德的學說;
至聖神雖自在遍在永在與每人同在,但至聖神從不張揚自己,因為至聖神是自隐的,至聖神的智慧悄悄地指導着世上大大小小的無數的個體。當學者編造宣揚種種自以為是的智慧或學問時,這種有為妄為的行為大多違背了自然無為之道,故有大僞。
六親随天性自然無為、和睦相處時,不必談論孝慈的問題,相反時,人們就要經常評判孝慈了。
國家混亂時,會有忠臣出現;如果國泰民安,每個人過着自然無為的生活,不需要任何超乎平常的行為。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5月29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讀一遍《道德經》#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道德經•19》
注:【絕學無憂】
此章描述自然無為的守中守神之道的表現形式,是第18章思想的重申。
有些所謂的聖人大力鼓吹宣揚學說智慧,誤導人們甚至幾千年不能清醒,所以如果能徹底棄絕這些不合自然無為之道的學說假智,人們就可以回歸自然無為安逸自在的狀态,獲得百倍的利益。
仁義本是純樸自然的人們可以随性而為的,然而那些宣揚仁義的說教為仁義的實行制定了許多不自然的規範,人們隻能從外表形式上表演仁義,而無仁義之實,因此如果把這些造作的假仁假義的形式去掉,自然無為的由衷的仁義孝慈就會重現。
任何巧利發明都是為了獲得巨大的物質利益,而這些原本不需要的巧利發明卻激發了人們對原本不需要的産品的需求,以緻為了獲得這些本非人生必要的産品而偷竊。如果不允許這些巧利發明存在,就不會有盜賊,更不會有戰争犯。
以上三點條文還不夠,還要有具體的方法來使之确實可行,那就是:
外表素樸無雕琢,内心守中守神抱樸、少私寡欲、不學那些人為的不自然的造作生事的學說,就可以不被物質現象困擾而無憂自在、自足圓滿。這即是自然無為的守中守神之道。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3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讀一遍《道德經》#
唯之與呵,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晦;漂兮,若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求食于母。
~《道德經•20》
注:【貴求食于母,我獨異于人】
此章描述修士獨自一人實行自然無為的守中守神之道的具體情形。
維護與呵斥,相差多遠?
善與惡,相差多遠?
衆人所畏懼的這種是非判斷真的不可不畏懼嗎?
人類荒唐地持有是非善惡的分别心,是因為沒有獨立守中守神!
衆人總是熙熙攘攘、熱熱鬧鬧,好像有隆重祭品的盛宴,好像春天登高望美景。我卻獨自淡泊無為,沒有要行動的征兆,如同嬰兒未離母腹,任天而動,好像沒有特别的歸宿(因為無我無私,随神而行)。
衆人都積累收藏豐盛有餘,而我獨個不事積藏,似乎是遺忘了财物。我有一顆愚人的心,混沌無知無欲啊!
俗人好像明明白白,而我獨個好像昏昏沉沉。
俗人好像明察秋毫,而我獨個好像糊裡糊塗(因為沒有分别心)。我的心淡淡的,無我無欲于外,好像晦日月隐。我的心漂漂的,不拘泥于形物,無邊無際(因為與神合一)。
衆人都有可以炫耀之處,而我獨個冥頑粗鄙樸實。
我獨個與衆不同,因為我以至聖的虛靈之神為滿足。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6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