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彙報
耳背,原是一個與老齡化相關的健康問題。現如今,中青年似乎提前面臨這個“未老先衰”的問題。聽力損失正成為全球日益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其造成的原因包括耳部感染、使用耳毒性藥物、接觸噪聲等。盡管可以預防聽力損失的方法有不少,但大多數人沒有把聽力損失作為“優先事項”,這可能是因為聽力損失不會危及生命,是一種無形的殘疾,因而往往被忽視。
令醫學人士揪心的是,從門診到病房,來了不少中青年“失聰”患者。在娛樂場所暴露在巨大聲音裡以及“耳機少年”等現象都讓年輕人面臨“透支”聽力健康的風險,有的直接迎來永久性聽力損失,由此帶來的勞動力損失亟需引起重視。
在這個特殊時期,除了關注疫情,聽力健康也不容忽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出現聽力下降,對此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檢查,明确病因,及早治療。
警惕聽力下降的早期信号
引起聽力下降的病因有很多,包括外耳道耵聍堵塞、分泌性中耳炎、急慢性中耳炎、耳硬化症、顱腦外傷緻内耳損傷或聽骨鍊損傷、老年性聾、突發性耳聾等。
早期檢查,發現問題後及早治療,可以讓聽力盡可能恢複。尤其是出現突然的、短時間内發生的聽力下降,需警惕發生突發性耳聾。早檢查早治療很關鍵,開始治療時間越早,預後越好。
突發性耳聾是突然發生的,可在數分鐘、數小時或3天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3個連續的頻率上聽力下降30dBHL或以上。
突發性耳聾的症狀有時不太典型,患者并不都是感覺聽力明顯下降。有的患者主要症狀是耳鳴,往往認為隻是耳朵裡有嗡鳴聲而忽略了聽力的下降;有的患者表現為耳悶脹感,感覺耳朵裡像被塞了東西;還有的患者首先表現為頭暈或者眩暈等。
這些都需要通過耳科查體及音叉檢查、純音測聽等進行明确診斷,必要時可進一步做影像學等相關檢查,包括頭顱或内耳MRI,排除腦卒中、聽神經瘤等疾病。
突發性耳聾如何治療
突發性耳聾尤其要引起重視,因為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聽力損失程度越重,從發病到就診的時間越長,治療效果就越差。因此,出現突然、短時間内發生的聽力下降,一定要及早就醫治療。
在急性發作期,可以采用糖皮質激素等治療。急性期及急性期後,可給予營養神經藥物和抗氧化劑等。療程中如果聽力完全恢複,可以考慮停藥,對效果不佳者,可視情況延長治療時間。對最終治療效果不佳者,待其聽力穩定後,可根據聽力損失程度,選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等聽覺輔助裝置。
一般而言,低頻聽力下降型預後較好,高頻聽力下降和全聾型預後較差,伴有眩暈的全聾型預後也較差。
怎麼預防突發性耳聾
身體狀況、精神緊張、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睡眠障礙等,都有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産生的誘因。
這裡給大家的建議是:
★平時生活和工作中避免緊張、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注意調整生活節奏。
★勿狂喜暴怒、情緒波動,保持平和、積極的心态。
★加強身體鍛煉,提高免疫力,避免熬夜、作息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飲酒、吸煙等可使血管痙攣,導緻血循環障礙發生突發性耳聾。
★有血管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基礎疾病患者,需積極治療控制好基礎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要注意控制好平時的血糖、血壓,糖尿病可引起内耳微血管病變,在微血管内形成血栓,從而導緻内耳局部缺血而發生突發性聽力下降,高血壓患者則可能由于血壓波動影響到内耳的血流灌注而發病。
★注意環境噪音。避免長時間接觸高強度噪音,以免損傷内耳,發生聽力下降。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相關疾病,防患于未然。
(作者吳淨芳 李華偉 分别為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