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
蘇 轼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蘇轼的這首七絕,詩人捕捉到西湖這一番别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一幅“西湖驟雨圖”,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生動地再現了西湖的自然美。
這場忽然而來又忽然而去的驟雨,被詩人寫得非常鮮明,富于情趣,頗見功夫。下面我們一起來賞析:
詩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六月二十七日”,交代時間;“望湖樓”,又叫“看經樓”,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邊上;“醉書”,飲酒醉時書寫的作品。
北宋熙甯五年(1072),蘇轼任杭州通判。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樓上喝酒,寫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組詩五首,本詩為第一首,也是最為著名的一首。
首句“黑雲翻墨未遮山”:“翻墨”,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樣。意思是:黑雲像打翻了的墨水,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
這裡把烏雲比作“翻墨”,将烏雲密布滾滾而來的态勢比作打翻的墨水,一場大雨蓄勢待發,形象逼真。這一句寫雲,描畫了一幅“黑雲翻墨圖”,描繪了暴雨來臨前烏雲密布的景象。
第二句“白雨跳珠亂入船”,意思是:白亮亮的雨點像跳躍的珍珠般,亂紛紛地跳進船艙。
這裡用“跳珠”形容雨點,将密集的雨點比作跳躍的珍珠,展現了暴雨的迷亂與壯觀,有聲有色;一個“跳”字,一個“亂”字,寫出了暴雨之大,雨點之急。這一句寫雨,描畫了一幅“白雨跳珠圖”,描繪了暴雨忽至、雨點密集的情形。
這兩句前句寫雨前,後句寫雨中:“黑雲翻墨”與“白雨跳珠”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很強的質感;
用“翻墨”寫雲的來勢,用“跳珠”描繪雨點飛濺的情态,以動詞“翻”“跳”前移的句式使比喻運用得靈活生動卻不露痕迹;黑雲尚“未遮山”,白雨就已“亂入船”,說明暴雨是驟至,突出了天氣變化之快。
第三句“卷地風來忽吹散”,意思是:猛然間,狂風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時雨散雲飛。
“卷地風”說明雨過得快的原因;“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
這一句寫風,描畫了一幅“狂風吹散圖”,描繪了風吹雨去的情形。
第四句“望湖樓下水如天”,意思是: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登樓,憑欄而望,隻見湖面上水天相映,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淨,一色的蔚藍。
用“水如天”寫一場驟雨的結束,有悠然不盡的情緻。這一句寫天和水,描畫了一幅“雨過天晴圖”,描繪了雨過天晴,詩人憑欄而望,隻見水天一色,一片蔚藍的景象。
這兩句寫雨後,狂風卷地而來吹散了烏雲,日出雲開,水天相接,萬物煥然一新,把天氣由驟雨到晴朗的轉變之快描繪得令人心清氣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開。
全詩四句,一句一景:第一句寫黑雲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第三句寫風吹雨去,第四句寫雨過天晴。
短短二十八個字,詩人抓住西湖天氣變化迅速的特征,将夏天西湖的景色驟變用四句詩就勾勒出來了,寫出了夏天雷雨的驟起驟止、忽來忽去,給人以形象的畫面感,可謂“詩中有畫”;而且比喻新穎貼切,把時陰、時雨、時晴的變幻莫測刻畫得淋漓盡緻,展現了詩人極強的語言駕馭能力,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詩人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
詩中黑雲、白雨、青山、藍天各自登場,交相輝映,色彩對比強烈,同時動靜結合,在無聲與有聲之間轉換,令人眼花缭亂,稱奇不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