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米粉是怎麼來的?很多人問這個問題。
做米粉比做面條麻煩的多。做米粉先要用水把大米泡上大半天兒,等泡漲起來,再研磨成牛奶一樣的米漿。把米漿倒進布袋子裡封好了,用大石頭壓擠幹了水分,等它發酵出膠性。之後取出這塊雪白的粉團用開水煮了,再放在臼裡反複捶打出彈性,裝進帶孔洞器具裡擠壓成條兒,直接漏進開水裡煮,熟了還要用涼水過一下。多複雜!
做米粉不僅複雜,損耗還大。因為,米粉實際上是大米的精華,很多澱粉在加工的時候都随着水沖走了,所以做米粉就需要很大量的米。從前在收成不好的困難時期人們一般會少做些米粉。
這麼複雜的工藝,又要耗費大量糧食,那麼應當是生活錯的講究人發明的。是誰呢?
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又引發了一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結果是“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汴州的面條兒也成為杭州城裡的新寵。可沒過多少年,蒙元占領了中原,随即一直南下,大批宋朝的精英不斷南遷來到嶺南地區。那的面條兒不好吃,怎麼辦?拿米做呗。隻是那時候還不叫米粉,而是叫“米纜”。
(本文原創,謝絕轉載。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