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少數民族服裝褲裙

少數民族服裝褲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07:34:12

少數民族服裝褲裙(記憶中的大襟襖)1

文/孟澤輝 辛醜年農曆七月十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方地區普通庶民的服飾不外乎大襟襖、大裆褲、夾襖、腰子,即所謂的中式"四件套"。大襟襖、大裆褲、夾襖幾乎清一色粗白市布用煮黑或煮藍染後手工裁剪縫制,腰子多用紅仕令絮棉花縫制。好端端個人,就這行頭穿扮起來,既缺氣質,又無精神,還顯老氣。那時人們穿衣誰考慮外表形象?禦寒遮醜為首要。

  大襟襖多為女性上衣裝束,領口高低不等,布條挽成的桃圪瘩綴于大襟邊沿,扣門則在小襟與後襟結合處排列。一般小襟在右,大襟在左,大襟從左向右覆蓋小襟,一直伸到右腋下側部,然後在右腋下系扣,有的還在小襟下側縫一個“到叉子”(即衣兜),下擺還釘二道扣,袖筒從腋部至腕部漸呈梯形狀。

  大裆褲外形寬大,把一整塊布料對折再對折,從沒有縫隙的一端下剪,按照個子的高矮,裁剪成一個褲腿狀,會出現褲腰及兩條褲腿形,隻要用針線将布中間和一邊的布縫縫合,再加接尺寬白布褲腰即可。大裆褲不分前後,穿時打折,紅褲帶一根,挽活圪瘩。大裆褲腰前不開口,褲裆、褲腿肥大,沒有前後裆之分,唯一能讓人分得出是男褲還是女褲,得從褲裆處的尿漬分辨,因為男人的褲子前面有污漬。

  夾襖,即雙層布料縫制,兩塊前襟對稱,邊沿綴桃圪瘩,低領口,一般無衣兜。冬天絮棉為棉襖,夏天掏棉為夾襖。腰子類似坎肩,沒有袖子,有單棉之分,男人多"筒腰子",或從腳下穿或從頭上往下套,兩邊肩頭釘紐扣;女人多為"爪爪腰",即後背左右兩條寬帶與前襟邊沿用紐扣連接,為的是給嬰兒哺乳方便。腰子是男女老幼四季的貼身衣裳,天暖穿夾腰子,天冷穿棉腰子。布料多紅色,民間有紅色避邪之說。

  五六十年代的冬天極為寒冷,棉褲棉襖棉腰子,哪有秋褲背心和褲頭。冷風一吹,褲腿,袖口,領口,前胸處處進風,多數人為禦寒,不得不把褲腿紮起來。那個年代,人們沒有見過内衣内褲是何物?全家老幼一盤炕,因為沒褲衩,要麼穿褲進被窩,要麼吹熄煤油燈,光身睡大覺。

  手工縫制的中式衣褲,衣縫成了虱子繁殖的好場所,吃得滾瓜溜圓的虱子誰也不缺,虮子白窪窪成堆,奇怪的是,誰也不怎麼感冒生病。我們不敢想象女人沒内褲,穿條大裆褲,雖然符合節儉主義,卻極不合乎衛生要求,但是得婦女病的極少。

  中式大襟襖、大裆褲、夾襖、腰子的年代已逝,隻留下些許依稀的記憶。改革開放以後,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服飾不單純是人們簡單地穿着打扮,更注重服裝的美觀性,滿足人們精神上美的享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