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注意到,“逆全球化”這個話題,成為了大家讨論的熱點。
起因是在4月10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拉裡·庫德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如果美國想要吸引企業從中國回流,可能會采取一個政策,那就是直接為美國企業回流的成本買單。
逆全球化
也就在同一天,有媒體報道說日本政府決定撥出20億美元,用來支持日本企業回簽,除此之外,還有2億美元的預算用來支持日企撤離中國,遷往其他國家。
在關于這些新聞的讨論中,我注意到大家都會用到一個詞:逆全球化。也就是和全球化反其道而行之。全球化,是想要讓世界成為一個互相勾連、互相依賴的整體,而逆全球化,是想讓世界重新回到之前那種各自為政、互不幹涉的狀态。
而在“逆全球化”的背後,其實也隐隐約約包含了人們的一個擔心。我們都知道,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崛起,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成為了“世界工廠”,分享了全球化的紅利。所以人們其實在擔心,如果“逆全球化”的潮流擡頭,國外企業逐漸搬出中國,中國是否會因此失去競争優勢呢?
國外企業逐漸搬出中國
在今天我就來為你分享一下李豐的觀點。
首先,關于全球化,大家都很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美國政府選擇用政策刺激制造業回流,真的能回得去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過去這一年裡,貿易摩擦加劇,意味着企業跨國經營的政治風險越來越高。而貿易風波未平,又來了一場疫情,這就進一步暴露出了全球化産業鍊的風險。這種情況下,企業回遷産業鍊的意願,會不會比以往更強烈?
長期的意願,我們不好判斷。但就是在當前的疫情下,美國企業布局在中國的供應鍊,實際上起到了對沖風險的作用。
為什麼這樣說?
你知道的,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的多個國家都陷入停工停産的狀态。這自然也影響到了美國的各個大企業。
比如蘋果就下調了收入預期,而蘋果的最大組裝商富士康也宣布,2020年第一季度的營收比起去年,下降了12%左右。
不過随着中國逐漸複工複産,中國供應鍊對于美國大企業的緩沖作用,越來越明顯。
停工停産
4家蘋果和華為共用的供應商預披露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這四家供應商的收入和利潤,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其中增長最大的是總部在濰坊的歌爾股份,淨利潤的漲幅高達40%~60%。
這些供應商之所以可以“逆勢”實現利潤增長,一部分原因是随着中國複工複産,疫情前的庫存訂單逐步交付;另外一方面原因,是中國承接了其他地區因為停工停産而取消的訂單。
除了蘋果以外,特斯拉也同樣受益于中國的供應鍊。我們一直在為你關注特斯拉,相信你也知道,目前特斯拉的美國工廠已經停工停産,但是早在2月初,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就已經複工。李豐在文章中提到,自3月6日以來,特斯拉上海工廠的複工率就超過了91%,而它的産能,甚至超過了疫情之前的水平。
蘋果
所以你看,疫情反而讓中國的供應鍊,在跨國企業的業務中承擔了更重的分量。
而從近期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也沒有看到美國企業因為疫情的原因,對制造業回流的提案積極響應。而美國政府實際上也很難幹涉企業的行為。
一件最近發生的事情。在3月的時候,為了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特朗普啟動了《國防生産法》,要求美國企業加強生産對抗疫情的産品。
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3M公司。你知道,它們生産的N95口罩,在抗擊疫情期間是“硬通貨”。美國政府要求它們加強生産口罩,并且在銷售的時候要遵守“美國優先”這個原則。甚至美國政府還要求3M停止把口罩出口給加拿大和拉美國家。
3M最開始不願意,選擇抵抗,拒絕隻為美國提供口罩。後來,這家公司和美國政府達成了妥協,妥協的結果就是一邊提高産量,增加對美國的口罩供應,同時也不限制出口。
你看,就算是在疫情這種非常時期,大企業在美國政府面前,還是非常有話語權的。政府有政府的計劃,企業則另有計劃。
如果大企業的盈利目标與美國政府的意願有沖突,政府常常會對大企業采取豁免的政策,讓他們能遊離于規則之外。
3m口罩
比如在去年,美國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征關稅,這件事本意是給中國的商品設置障礙,為美國企業争取訂單,結果這個舉動影響了蘋果、通用電氣等公司的利益。
這些大公司采取的方法,就是申請關稅豁免。在去年9月,蘋果提出了15項關稅豁免,其中有10項被批準。再說個近的,在今年3月下旬,蘋果又為蘋果手表申請到了關稅豁免,從中國進口蘋果手表的時候,蘋果公司可以省下7.5%的關稅。
像這樣的案例說明,在企業利益和政府意願不一緻的時候,
美國政府往往會是讓步的那一方,會優先讓企業掙錢。
當然,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說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全球的供應鍊的确很難遷出中國。但這說的仍然是短期趨勢。長期呢?
我們也知道,随着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再加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有一些生産環節正在逐漸遷往其他國家,比如東南亞的越南。
對于這樣的趨勢,我的觀點是:那些傳統的、大規模的、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确出現了一些轉移的情況,畢竟東南亞的國家的勞動力更便宜、更年輕。
但是我們也需要意識到,不管有沒有中美貿易摩擦、有沒有疫情、有沒有企業搬遷的政策,這部分生産環節都可能遷移,這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可是,即便這些産業鍊外遷,整個過程可能比很多人想的要更長。
為什麼這麼說呢?
搬遷供應鍊
在當下和疫情過後的一段時間,很多跨國企業的首要目标,都會是保增長。保增長最好的策略,就是不折騰。
搬遷供應鍊就非常折騰。就算政府可以為搬家費買單,企業還需要忍受生産效率的降低。畢竟搬到新地方,總是會有一個磨合陣痛期。從商業決策的角度看,搬遷供應鍊并不劃算。
而且從中長期來看,中國“最大最全的供應鍊”體系,也不是一夜之間就建立起來的,它是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中,主動或者被動适應的結果,而且這個供應鍊體系,涉及到相當多的勞動力,整個鍊條很難被短時間遷移到其他國家。用一句老話說就是,拔出蘿蔔帶出泥。
跨國公司
經曆了這次疫情以後,中大型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可能反而會對全球化有更深入的認知與體會,也會更加珍視全球化的價值。因為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各國企業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讓供應鍊充分全球化,分散風險,才是保證企業穩定的正确做法。
對于我們每個個人也有啟發:在遇到外部壓力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因為應激反應,選擇封閉自己,但其實開放,一直都是解決問題的選項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