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糞便再利用設備

糞便再利用設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4:25:18

生活中因為人類和各種生物的新陳代謝,每座城市每天都要産生巨大的糞便量。這些巨大的糞便量是通過消耗巨大的食物量形成的,食物來源于生态系統,食用它們耗費了很大部分的生态系統的資源。且這些食物經過生物消化系統消化排洩,形成的糞便中仍然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和有機物質,這些物質需要被回收重新投入大自然被利用來維持生态系統的平衡,才能實現地球的可持續性發展。那麼關于糞便的回收利用,你知道多少呢?

首先,糞便得收集起來。在城市裡,糞便的收集需要經過小區化糞池。一般來說,每個小區裡面都建有化糞池。設置化糞池可以對生活廢水和糞便進行一定的預處理和前處理,化糞池結構圖如圖1所示:

糞便再利用設備(關于糞便的回收利用)1

化糞池實物圖如圖2 所示:

糞便再利用設備(關于糞便的回收利用)2

含有糞水的糞便在化糞池中實現固液分離,固體物質沉澱下來,上層液體通過下水管道流走進入城市的污水處理系統被當作污水處理,沉澱下來的固體物質則有更長的時間去被微生物去分解。這樣做,可以避免廢水中的固體物質進入城市下水道管網堵塞管道。

被當作污水處理的糞水往往要經過厭氧、缺氧和好氧三個階段的處理。厭氧段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磷,缺氧段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氮,好氧段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處理好的污水經過深度處理後的再生水可以供企業生産用,或者排放河道進行生态補水。

而收集起來的固體糞便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 、脂肪類、有機酸、纖維素、半纖維素 無機鹽等。但這些并不能直接投入大自然當作農作物的肥料利用,原因有如下幾點:

1,糞便中含有大腸菌、線蟲等各種病菌和害蟲,直接使用導緻病蟲害的滋生傳播,也導緻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

2,燒苗,不發酵的生糞施到地裡後,當溫度合适時,在微生物的活動下,會産生很大的熱量影響農作物生長,嚴重時導緻作物死亡。

3,毒氣危害,生糞在分解過程中産生甲烷、氨等有害氣體,使土壤和作物産生酸害和根系損傷。

4,土壤缺氧,生糞在分解過程要消耗土壤中的氧氣,使土壤暫時性缺氧,抑制作物生長。

5,沒發酵的糞便多為有機态或緩放态,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隻有發酵轉化成速效态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沒有發酵的畜禽糞便肥效很慢。

諸如以上各種原因,收集到的糞便一般要經過堆肥發酵處理之後,做成有益肥料,才會投入使用。堆肥發酵過程就是利用各種微生物來分解畜禽糞便中有機成分,以提高這些有機物質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可基本殺滅畜禽糞便中的病原體,減少畜禽糞便帶來的危害。

糞便堆肥發酵後的作用:

1,發酵可使堆料溫度很快上升,快速、充分發酵腐熟,通過持續高溫和微生物平衡,堆料中的有害菌、蟲、蟲卵、草籽等農作物有害生物被迅速、徹底殺死,并抑制病原菌再次滋生,發酵後的糞便沒有原來的臭味,方便操作運輸。

2、發酵後的有機肥富含大量有益菌,施用後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結構,使土壤中沉積固化的養分得到分解釋放,并促進作物的吸收。

3、發酵後的堆肥,施用後不燒根,可以提高發芽率,農作物根系發達,植株健壯。

糞便的堆肥處理一般分為好氧堆肥和厭氧堆肥。

好氧堆肥是在有氧的條件下,好氧微生物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促進糞便中的有機物氧化、還原及合成等過程,氧化被微生物吸收的有機物成簡單的無機物,并放出生物生長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如圖3所示:

糞便再利用設備(關于糞便的回收利用)3

在好氧堆肥過程中,糞便中的蛋白質的分解過程是: 蛋白質--胨--肽--氨基酸--氨化物--細菌原生質及氮氣或氨氣。糞便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過程是: 碳水化合物--單糖--有機酸--二氧化碳與細菌原生質。通過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合成及分解過程,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機質氧化成簡單的無機物。并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把另一部分有機物轉化合成新的細胞物質,使微生物增殖。

厭氧堆肥是投加厭氧生物菌種對糞便進行厭氧發酵的一個複雜的生物反應過程,糞便分子在缺氧條件及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步将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等有機物發酵轉化為甲烷。具體過程如圖4所示:

糞便再利用設備(關于糞便的回收利用)4

厭氧堆肥過程中産生的氣體作為沼氣使用,而經厭氧發酵過的糞便再進行固液分離,分離出來的糞渣通過進一步加工可得到固态有機肥和液态有機肥。

綜上,糞便的回收利用路線可如圖5所示:

糞便再利用設備(關于糞便的回收利用)5

對于糞便的回收利用中所用到的技術,器具以及處理方式還有很多,本文隻是介紹了其中比較常見的幾種。讀者們如果還有更多興趣可以留言,我們在以後的文章中可以繼續探讨。

謝謝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