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首席采購官告訴我這麼一個故事。他當年新到一個公司時,需要整體提升采購與供應鍊部門的水平,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從外面招聘新鮮血液。
該公司地處美國中部,屬于那種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方,雖說是該州的首府城市,但上得了規模的公司屈指可數,除了他所在的那個公司外,就隻有波音,那招人也就隻能招波音的人了。
面試的時候,當問到在波音曾經幹過什麼、取得過什麼成就的時候,應聘者無不回答“我們”做過這,“我們”做過那,“我們”取得過這樣那樣的成績。當進一步問道,那“你”具體幹了什麼呢?
應聘者便開始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這位首席采購官的公司屬于中型規模(三十億美金左右),一個位置,比如商品經理,要負責很多内容。而波音等大公司的員工的工作面太窄,很難有那樣的通才。不得已,隻能着眼于從公司别的部門選撥。
這其實也是大公司的通病。大公司的分工如此之明确,每個人隻是負責針尖大小的一部分。小小一件事,都得動用一大堆人。
例如跟供應商的合同談判中,采購經理負責商務條款、律師制定法律條款、工程師起草質量标準、财務敲定付款條件、分析員計算價錢。供應商來了一個人,卻發現談判對象坐滿一屋子。訪問供應商也是,一去就是一大幫,黑壓壓的,擠滿供應商的小會議室。
我在中型公司(年營業額為10到30億美金)做采購的時候,雖然官僚制度沒那麼複雜,訪問供應商也往往是三四個職能的人同行:采購經理、質量工程師、産品工程師,有時候還有供應商開發工程師,對方是孤零零的一個人,老覺得己方人多勢衆,有點以強淩弱的感覺。
大的供應商也是。我在矽谷,有一個歐洲貴族供應商來訪,光業務開發經理就有四個:總部負責該産品的經理、美國的大區經理、西海岸的分區經理、針對我公司的大戶經理,再加上總經理、工程師等,齊刷刷的一大幫,西裝革履,滿口的貴族腔英國英語,但就是解決不了問題。
想想看,那麼大的規模,一層層的官僚機制,一層層的閑人,一個人幹,三個人看。為了表現自己的價值,這些閑人就層層把關,制造麻煩,結果是啥事也幹不成,活脫脫一副中國國有企業的翻版。
面對這樣“規模”龐大的供應商你可得小心:同樣負責業務,為什麼要四個都來?八成是他們之間缺乏互信,或者互不通氣,于是就每個人都去,眼見為實。這情形也自然沒法長久,不久該分部就因連年虧本被母公司賣掉了。
不管是有幸還是不幸,如果你投胎到這樣的公司,該怎麼辦?很多“我們”做的事、學的技巧,往往不能很容易轉化到别的崗位、公司,除非這公司也是個很大的公司,擁有同樣複雜的班子來支持你。
那你就得多個心眼,多想想看,如果這事完全交給你,你該怎麼辦。這樣,你可以學得更全面。或者就選擇在中小型公司做事(比如年度營業額在10億美金左右),這樣你負責的範圍就更廣。
如果你的職業生涯大多是在這種巨無霸度過的話,如何才能讓新的雇主相信你也能夠自己幹很多事,而不是光知道看别人幹呢?
在面試過程中多用“我”,少用“我們”,集中體現你的價值,而不是你那一群人的。我也面試過挺多這種大公司的職員,要真正了解這人自己幹了點什麼還真不容易。
糾正過多次,對方還是一張口就是“我們”。看來“我們”成了口頭禅,就跟官僚們張口“組織”,閉口“組織”一樣,都成擋箭牌了。
再就是個人成功與公司成功區分開來。一個人的簡曆看上去金碧輝煌,個人能力外,很有可能是公司的成功,即“我們”的成功。
說得好一點,“我”是“我們”成功的一部分;說得不好點,“我”其實是沾了“我們”的光。“我”的成功你可能複制,“我們”的成功則不一定。
(文章來源:最佳管理智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