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驗?光明日報記者 唐芊爾“20.7萬所學校、1.58億名學生、1057萬名教師”在21日舉辦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報出的這串數字,點出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現有的規模,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驗?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光明日報記者 唐芊爾
“20.7萬所學校、1.58億名學生、1057萬名教師。”在21日舉辦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報出的這串數字,點出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現有的規模。
辦好義務教育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如何滿足人民群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美好期盼?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義務教育認真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崇高使命,以均衡發展為戰略任務,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工作重點,圍繞服務國家戰略需要,聚焦人民群衆所急所需所盼,不斷完善政策保障體系,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從2012—2021年,我國義務教育在實現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僅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了縣域基本均衡發展,成為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裡程碑。”呂玉剛總結道。
鞏固“兩基”,義務教育“重中之重”地位更加凸顯
2011年,我國全面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以下簡稱“兩基”)。在此背景下,2012年,國務院出台《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國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達到95%”。
“由于當時條件有限,許多地方‘兩基’的基礎很薄弱,反彈壓力大。”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田祖蔭指出。
為了切實有效鞏固“兩基”成果,教育部認真落實脫貧攻堅重大政治任務,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健全控辍保學聯控聯保長效機制,加強跨部門數據比對和精準摸排,挂牌督戰重點地區,切實做好勸返複學工作,确保辍學學生找得到、勸得回、留得住。
十年來,“兩基”成果得到了切實鞏固,義務教育“重中之重”地位進一步凸顯:
2012—2021年,全國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從99.85%進一步提高到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始終保持在100%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從91.8%提高至95.4%;
2021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辍學實現動态清零。特别是中西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在全面實現“兩基”的基礎上,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均有了進一步提高;
連續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權利,适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超過95%。2021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2.0萬人,比2012年增加54.1萬人,增長142.8%……
完善保障機制,經費、辦學、師資條件不斷提升
十年來,義務教育在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辦學資源、協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不斷完善保障機制,經費、辦學、師資等條件不斷提升,人民群衆的幸福感顯著增強。
堅持政府舉辦義務教育,逐步提高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2015年,在整合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城市義務教育獎補政策的基礎上,國家建立起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2012—2021年,小學生均經費支出從每生每年7447元增至14458元,初中生均經費支出從每生每年10218元增至20717元。生均公用經費标準經過多次提标,達到東中西部統一的小學650元、初中850元;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标準提高至7000元,為普通學生的8~10倍。‘兩免一補’(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生活補助)實現城鄉學生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實現應助盡助,優先将建檔立卡、低保、特困供養、孤兒、殘疾等學生納入資助範圍。”呂玉剛告訴記者。
實施重大項目,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觀。通過實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等重大項目,中央财政累計投入4000多億元,帶動地方投入超1萬億元,着力解決“鄉村弱、城鎮擠”問題,縮小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差距。
呂玉剛表示,當前,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危房、大通鋪等問題基本解決,特别是許多中西部農村地區學校辦學條件實現質的飛躍,“最好最安全的建築在學校”得到群衆的公認。
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十年來,國家提升了中小學特别是農村學校教職工編制配備标準,實行編制城鄉、區域統籌和動态管理。十年來,義務教育專任教師總數從909萬增至1057萬,增加了148萬人,本科以上學曆教師占比由47.6%提高至77.7%;同時,健全教師培養補充機制,通過“特崗計劃”、公費師範生、退休支教等多種渠道為中西部農村補充大量優質師資,建立教師交流輪崗制度;通過“國培計劃”累計培訓校長教師超過1700萬人次,大幅提升農村校長辦學治校和農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破解“擇校熱”,入學機會更加公平
十年來,義務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通過深化綜合改革,努力破解人民群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擇校熱”,一直是長久不息的社會熱點,也是長期阻礙教育均衡實現的“攔路虎”。
如何綜合治理“擇校熱”頑症?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表示,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就是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衆讓孩子享受優質教育的需求。集團化辦學的探索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李明新介紹,2011年,北京小學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個公辦學校組建的教育集團,開始了集團化辦學的有益探索。北京小學提出集團化辦學要體現“理念共識,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品牌共建”的宗旨,在随後的10年間,在北京西城、房山、大興、通州、豐台的分校廣泛傳播學校先進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與辦學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吸引了衆多片内學生的“回流”,極大抑制了“擇校熱”的持續升溫。
李明新告訴記者,以北京小學天甯寺分校為例,原來天甯寺周邊北京戶籍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去擇校,一年級隻能招2到3個班,而且多為非京戶籍的流動人員子女。2014年進入集團後,當年就實現了本地戶籍孩子的大量回流入學,達到了6個班。如今已經達到每年新招一年級14個班。目前,學校辦學規模已經從進入集團前的450人,發展到了2300多人。天甯寺周邊的家長不再托關系擇校了,而是就近高高興興送孩子到北京小學天甯寺分校上學。
在山東,教育強校擴優行動方興未艾。“以優質學校為龍頭,建立學校間、城鄉間、區域間的教育集團、聯盟1926個,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7062所,實現集團内學校黨建、管理、教研、課程、資源、師資、評價等一體改革、共建共享,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越辦越好,‘擇校熱’問題極大緩解。”山東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馮繼康表示。
“用均衡方式實現教育公平,不能隻停留在機會公平上,而應更重視過程的公平。”李明新表示。
十年來,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公平的入學機會,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改革不斷深化,免試就近入學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實,跨區域考試掐尖、舉辦“占坑班”、收取“贊助費”等違規招生行為得到全面規範,“擇校熱”大幅降溫,入學機會更加公平;健全“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進城務工人員随遷子女入學政策,保障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利,2021年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随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民辦學校學位服務的占比達到90.9%……教育均衡發展的紅利正在惠及越來越多家長和學生。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22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