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鬥隻替"在宋《營造法式》卷十九“拆修、挑、拔舍屋功限”原文:
“槫檩衮轉、脫落,全拆重修,一功二分。鬥口跳之類,八份功;單鬥隻替以下,六分功。揭箔翻修,挑拔柱木,修整檐宇,八份功。鬥口跳之類,六分功;單鬥隻替以下,五分功”。
單鬥隻替:最簡單的一種鬥拱組合形制,其最大特征就是單個栌鬥架一根替木,鬥拱不出跳,柱頭栌鬥上沒有複雜的縱方向出跳華栱或昂形構件,隻在栌鬥上架替木以承梁枋或槫木。“單鬥”就是一個栌鬥,“隻替”就是一隻替木,為了方便理解和記憶,可以借助諧音,理解為“單鬥支替木”。
替木:是一種中國木建築構件,宋式建築名稱,即在令栱上方承托梁枋的短木,或是承托檩、枋接頭的短木。替木最早見于漢代明器建築形象中,當時的替木為矩形。自兩晉南北朝起,替木兩側底面漸漸出現收殺,形狀類似于栱。
“替”的字面解釋有替代、更替、替身等意思,宋式建築的檐槫、梁栿底下,一般都出現替木,替木嵌入下方的鬥口内,起着承上啟下、分擔槫枋荷載的作用。明清建築很少使用替木。
單鬥隻替的鬥拱形制,是栌鬥和替木的組合形式,一般橫向伸出替木,有時也可以縱橫兩個方向伸出十字相交的替木,替木之上承托橫方向的槫、枋木或縱方向的梁頭,是柱、鬥、梁三者的結合體。單鬥隻替式鬥拱,古樸大方,形制簡潔,性能明确,結構牢固。在結構上,屬于沒有出跳的一種鬥拱形制,主要起承托支撐上方構件的作用。在建築大木作曆史沿革中,屬于早期鬥拱發展階段的一種探索形式。
單鬥隻替起源很早,其中的替木構件在古代文獻中又稱“柎”、“枅”、“曲枅”、“栾”等,從鬥栱演變曆史中可以看出,替木很可能就是鬥拱發展演變中“栱”的前身,單鬥隻替和把頭絞項作、鬥口跳等結構形态,都是鬥拱早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根據《營造法式》卷十九“功限”:“單鬥隻替以下,六分功”。可知“單鬥隻替”做法并不複雜,而且用時比較短,所以一般用于次要建築。
在早期建築遺存中,單鬥隻替式鬥拱實例比較少見。在雲岡石窟中發現用于石刻佛殿檐柱上,河北定興義慈惠石柱(北齊)小殿鬥栱為最早實物遺存,雖然在唐宋低檔官式建築上可能普遍使用,但實例僅見于唐大雁塔門楣石線刻圖中。宋代建築中,單鬥隻替達交伸出的梁頭,立面成長方形。太原晉祠聖母殿前魚沼飛梁,也采用了單鬥隻替的鬥拱。明代江南一帶官僚第宅中仍流行單鬥隻替。
上期答案公布
-----請按照上圖設計回答一組鬥栱數值(填補圖中問号):
六鋪作出三抄華栱,裡外俱勻,出耍頭。
襯方頭丶羅漢方、瓜子栱等均為單材,華栱足材。
鬥拱逐跳為25份,用三等材、1尺=32cm換算。
問1:這組鬥拱前後總出跳各多少厘米?
問2:栌鬥底至襯方頭上皮總高多少厘米?
問3:這組鬥拱鋪設了幾層鋪作構件?
問4:這組鬥拱是偷心造嗎?
問1:這組鬥拱前後總出跳各多少厘米?
答:前後各出跳120cm。
問2:栌鬥底至襯方頭上皮總高多少厘米?
答:鬥拱總高177.6cm。
問3:這組鬥拱鋪設了幾層鋪作構件?
答:六層鋪作。
問4:這組鬥拱是偷心造嗎?
不是偷心造,是計心造。
有5名同學答對!下次再接再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