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孩與狼崽
一、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傳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叢林中發現兩個狼哺育的裸體女孩。大的女孩約8歲,小的1歲半左右。據推測,她們必是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到洞裡去的。在孤兒院裡,人們首先對他們進行了身體檢查,發現他們身體的生物系統是正常的,隻是營養不良。
傳教士與美少女
人們還發現這兩個狼孩雖然長得與人一樣,但一切生活習慣都同野獸一樣,不會用雙腳站立,隻能用四肢走路。她們害怕日光,在太陽下,眼睛隻睜開一條窄縫,而且,不斷地眨眼。她們習慣在黑夜裡看東西。她們經常白天睡覺,一到晚上則活潑起來。每夜10點、1點和3點循例發出非人非獸的尖銳的怪聲。她們完全不懂語言,也不發出人類的音節。她們兩人經常動物似地蜷伏在一起,不願與他人接近。她們有觸覺過敏症狀。她們不會用手拿東西,吃起東西來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樣用舌頭舔。吃東西時,如果有人或有動物走近,便嗚嗚作聲去吓唬他人。在太陽下曬得熱時,即張着嘴,伸出舌頭來,和狗一樣的喘氣。怕火和水。她們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小的對大的很依賴,她們像小狗一樣相互依偎睡在一起。她們被領進孤兒院後,辛格夫婦異常愛護她們,耐心撫養和教育她們。總的說來,小的發展比大的發展快些。進了孤兒院兩個月後,當她渴時,她開始會說"bhoo(水,孟加拉語)”,并且較早對别的孩子的活動表現興趣。遺憾的是,大的進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小的流了眼淚,而且兩天兩夜不吃不喝。辛格博士下了很大功夫使小的“恢複人性”,但進展非常緩慢。進院後16個多月她才會用膝蓋走路,兩年後,終于學會了直立,但需要有人扶着。
與狼生活多年的孩子
1926年她能夠單獨直立行走,但是不會跑,想走快時,需要四肢并用。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4年後一共隻學會了6個單詞,7年後增加到45個單詞,并曾說出用3個單詞組成的句子。但她直到死還沒真正學會說話。在她生命的最後三年中,喜歡并開始适應人類社會了。她能照料孤兒院幼小兒童了。她會為跑腿受到贊揚而高興,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紐扣兒)做不好而哭泣。這些行為表明,她正在改變野孩的習性,顯示出獲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進步的樣子。 但在智力上,在剛被發現(兩歲)時候,她的智力隻相當于六個月的嬰兒;快到15歲的時候,相當于兩歲嬰兒;17歲那年死于傷寒熱病。智力隻相當于三四歲的孩子的水平。
在大腦結構上,這個狼孩和同齡人沒多大差别。一個10歲兒童的大腦在重量和容量上已達成人的95%,腦細胞間的神經纖維發育也接近完成。隻是因為狼孩長期脫離人類社會,大腦的功能得不到開發,智力也就低下。
我之所以如此詳盡地在此贅述狼孩的故事,目的是想讓大家從狼孩的故事中看出,一個人的智力高低,并不完全取決于大腦的生理狀态,而更多地受到成長環境和幼時得到的種種啟蒙、示範、引領的影響。
二、傳說李天一改名“李冠豐”
李天一父子
2013年2月17日晚,李雙江之子夥同其他四人輪奸一女孩,因此獲刑十年,近日傳言李雙江夫婦聽信他人建議将兒子“李天一”改名“李冠豐”,以期為他求個平安,也希望方便兒子今後學習生活。
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想必大家對于這句話都相當的熟悉,而孩子的性格如何,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決于家庭的教育,但對于老來得子,且有地位、還有金錢的家庭,這句話或許會體現的比較明顯,畢竟老來得子,寵溺并不是說說而已,就好像李雙江和夢鴿的兒子李天一。當時,51歲的李雙江和24歲的夢鴿相識相戀之後,最終抱得兒子,那麼這種時候,對兒子自然就是過分的溺愛。還小的時候,李天一帶給了父母無限的驕傲,鋼琴、書法、學習樣樣了得,甚至還入選了中國幼兒申奧的形象大使。但長大後的他,或許是叛逆到來,不服管教,終釀大禍,而夫妻倆為了兒子的事,也是四處奔波。與此同時,有網友發現李天一已經改名,新名字為“李冠豐”,或許這是李雙江夫婦打算出獄之後,想着一切都從頭開始嗎?所以說,他們幫李天一改名,大概是想給孩子第二次生命,讓他出獄之後,能夠重新做人。但認真思考,名字可以改,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就能夠當沒有事發生嗎?想想那個受害的女孩,那天的經曆對于她來說,絕對是一個噩夢。或許,李天一所犯下的大錯,有很大一部分跟父母的寵溺有關,雖說孩子是自己的心頭肉,但在他們犯錯的時候,應當往正确的方向指導他們,而不是一味的寵溺。
李天一一家
也許經曆了種種之後的李天一會改過自新,但是李天一不是“狼孩”,要實現改過自新真的那麼容易麼?
三、讓孩子自己完成成長任務,是家長和老師的不負責任
引領方能成長
有所謂專家說孩子在自然狀态下成長是最好的。他們認為,在自然狀态下,孩子的身心發展受父母的主觀意願影響相對較小,因而更能真實地反映孩子的天性。而孩子朝着他們喜好的方向發展,更有利于他們今後人生的成功。不少父母認為,自己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吃好穿好,孩子的成長主要靠孩子自己,寄希望于“無為而治”,狼孩的故事真真切切地告訴我們,這種說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
把孩子的成長寄希望于孩子自己來完成,實質是對孩子的一種放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意識,它無時無刻不在運作。這種潛意識能把所有周邊的信息接納進去。孩子在接受這種信息沖擊後,家長和老師如不進行正确的教育引導,孩子就會按照采集的信息,在腦海中形成最初對世界的認知。這種認知可能正确,也可能是錯誤的。
我不會天生長達
也許不會發生像狼孩那麼恐怖的情況,但任由孩子自由成長,放任孩子,極有可能導緻場面最終無法控制。孩子大腦中的信念的形成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當你發現孩子思想出現問題時為時已晚。觀念、習慣、個性等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讓孩子放棄頭腦中已形成的舊觀念比接受一個新觀念更難。因此,成長,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實時關注和引導。
回顧第一部分内容,不難看出狼孩對于心理學來說,還解釋了一個重要問題: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關鍵發展期的,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這些能力将無法産生,是不可逆的破壞,狼孩從小跟狼生活在一起,它已經習慣了動物的習性,所以說狼孩回歸人類社會以後,它學習語言有困難,走路無法像正常人那樣,并且不論用什麼手段都無法讓狼孩學會,錯過了一些階段這些能力就無法再學會了,證明了環境弄人的強大力量,也證明了任由孩子自由成長的極端危害性。換一句話說:你要教一隻類似狼的動物說人話,很難。
四、“啟發引領成長”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枝繁葉茂的樹”的育人模式
攜手前行
“啟發引領成長”模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受教育者為主體、教育者為主導,通過文字報告記錄家長、學生和老師三方互動促進學生自我認知的教育方法。主要借用“日記反省法”以及教育診斷、教學日志、成長日記、咨詢記錄、教育手段分析法等,以啟迪學生感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讓學生由外而内自我省悟,從而發揮自己的潛能,錘煉自己的心智,實現自我成長。
“啟發引領成長·成長足迹探讨”這一子課題由總課題“啟發引領成長”衍生而出,期望成為“啟發引領成長”的一條支流。記錄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家長對于孩子成長的感悟,教育孩子的心得反思。我們相信身教的力量是強大的,家長是孩子的榜樣,爸爸媽媽的情緒平和而影響到孩子也會平和地看待問題。隻有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孩子才會成為更好的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就如同一本畫冊,我們給他們什麼樣的教育他們就會展現給我們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的進步離不開您們
我們這一課題會更加地溝通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家庭關系,使孩子和父母共同增進幸福感,使老師在研究過程中看到自己工作的意義,進一步增進教育者的成就感。
這一課題的直接價值在四個方面:
一是由教師“啟發引領”家長,幫助家長在育兒認知上有大的成長;二是由家長“啟發引領”教師,通過教師和家長的互動,引領我們的教師從關注學生,将教師作為教育人的興趣點挪移到關注他人的孩子,讓教師在教育視域上得以成長;三是由教師、家長合力“啟發引領”學生,真正帶動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和良好習慣養成;四是将學校教育順暢地延伸到家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家校共育,也是在“啟發引領”。還可以補充一點就是我們不斷地發現兒童,發現規律,讓學生“啟發引領”老師和家長“成長”。
終極目标是達到四個成長:學生的成長——家長的成長——老師的成長——教育的成長(觀念與手段改進與更新)。
課題的研究内容緊緊圍繞親子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三方成長”良好氛圍。1.結合家長的親子日記、教師的教育日志,乃至學生的日記,進行心理疏導,學習方法指導等,啟發引領教師、家長、學生新的生長;2.向家長推薦有關教育方法指導的書籍,提升家長的育兒素養;3.參與教師通過教育日志堅持不懈的撰寫,結合對家長親子日記的閱讀、評析,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方法的反思,提升自身教育素養;4.加進與課題相關的閱讀、朗讀、戶外活動、家務活動,學生、家長、老師的多方協調與互動,達成共識,形成教育成長合力。
我們的目的就是培養軀體健康、心理(精神)健康和社會适應性良好的“完全健康的人”。
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敬請家長與教育人為伍,時間久了,就慢慢變得越來越懂教育,就這麼簡單……
五、良好的親子關系助力孩子成長
和諧的家庭助我成長
毫無疑問,親子關系應該是世界上超越所有的最親密的關系,但是現實生活卻不容樂觀,很多大人和孩子之間都存在不健康的親子關系。他們互相争吵、指責,甚至怨恨,将美好的親子關系弄得傷痕累累。身為父母的抱怨:這孩子太不聽話了、太不上進了,我打他罵他都是為他好;而為人子女的卻說:自己的父母是最自私的人,從來不耐心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這些現象說明許多家庭的親子關系出現嚴重問題,亟待解決。
那怎麼才能幫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以達到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呢?親子日記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家庭生活中,和孩子溝通很重要。溝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孩子施加科學的教育,從而促成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合格的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
合格的父母,不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把家長的期望、愛和教育充分地傳遞給孩子,也能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所思聽想,幫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問題,隻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親子溝通往往差強人意,要麼是家長不重視,要麼是方法不得當。很多父母雖然很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但是無意中流露出的傳統角色總會造成親子溝通的障礙。
把陪孩子一起做某件他感興趣的事作為一個重要事項安排進自己的時間表,在孩子有問題時給他以關懷和指導……總之,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關心,感覺到你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這樣,你一樣可以成為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值得信賴的人。
目前的學校教育還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父母卻可以用自己的慧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如果你能樂觀地看待孩子,相信在孩子身上一定潛藏着智慧的種子,用發掘金礦的眼光來觀察孩子,就一定能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并有意識地為孩子創設一些條件,最大限度地幫助孩子挖掘自己的優勢潛能,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成長路上您為我撐一把傘
人生本來不易,擁有樂觀的心态能更從容更快樂地過完這一生。首先不要逃避負面情緒。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我們要鼓勵他發洩出來,然後進行安慰。肯尼斯提出來一個詞,叫做“心理免疫力”。平常我們隻注重身體免疫力,忽視心理方面的問題。心理脆弱的人可以說是缺乏心理免疫力,在面對挫折、困難、打擊的時候,他們更容易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因此,增強心理免疫力也就是情緒恢複能力相當重要。我們無法預知孩子的未來,更無法陪他們一直走下去,所以引導他們成為堅強、獨立、樂觀的人,将是他們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财富,今後他們在面對人生的各種風風雨雨,無論逆境順境都可以很好地去面對和解決。
另一方面,以身作則,控制好你的情緒,再來引導孩子做好情緒管理。快樂的媽媽一定能培育出樂觀的孩子,因為這些優點不是說教可以學來的,它需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你在孩子的心裡種下愛、責任與包容的種子,那麼這些優良品質一定會生根發芽的。所以,努力做一名充滿愛、責任與包容的學習型父母吧,成就孩子的同時也遇見更好的自己!
(黃梅縣第一小學陶榮國老師率課研團體編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