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裡”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長度單位,在描述海上距離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簡單地使用公裡作為距離單位,但實際上,對于海上的距離而言,我們通常看到的卻是“海裡”這個距離單位。為什麼海上要用海裡來描述距離,而不用公裡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在人類剛開始遠洋航行的時候,如何準确地描述海上的距離一度成為了一大難題,因為在茫茫的大海上,人們根本無法找到合适的參照物,而在順流、逆流等多種因素的幹擾下,人們也無法準确地判斷出船隻在大海上航行的速度。
在進入了16世紀之後,人們已經可以通過各種航海儀器較為準确地測量出自己在大海中所在的經緯度,在此基礎上,就有人提出了一種利用經緯度來定義大海中的基礎距離單位的觀點。
早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人們就開始猜測地球很可能是圓的,在人類具備了遠洋航行的能力之後,這種說法就逐漸得到了人們的認同。
所以該觀點認為,假設地球是一個完美的球體,那麼在地球表面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畫出一個穿過地球北極點和南極點的大圓(注:大圓就是通過球體中心的平面和球體表面的交線),由于這種大圓其實就是兩條相對的經線連起來的,所以我們可以将其稱為“經線圈”。
從理論上來講,我們可以在地球表面畫出無數個“經線圈”,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的周長是相等的,所以我們隻需要将“經線圈”的周長進行合理的劃分,就可以定義出基礎距離單位。
怎麼劃分呢?其實很簡單,“經線圈”就是一個圓,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圓分成360度,然後将每一度再分為60分,而這個1分所對應的弧長,就可以作為描述海上距離的基礎單位了。
是的,你沒有猜錯,這其實就是“海裡”的由來,我們可以簡單地将其理解為,将上述“經線圈”的周長除以360,然後再除以60,得到的長度就是1海裡。那麼1海裡是多少公裡呢?我們接着看。
1公裡就是1千米,這是我們都知道的,而關于米的定義,則要追溯到1799年,在這一年裡,法國正式開始使用一種被稱為“米制”的度量衡标準,該标準将1米的長度定義為:“通過巴黎的經線上從地球北極點到地球赤道的距離的1千萬分之1”。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米制”逐漸得到了廣泛的采納,為了精确地表示1米的長度,人們可謂是想盡了辦法,但在實際應用中總是會存在着一定的誤差,直到科學家能夠非常精确地測定光速之後,這一問題才得到解決,于是1米的長度最終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直線前進299792458分之1秒的距離”。
現在我們假設地球是一個完美的球體,那麼按此标準就可以得出,“通過巴黎的經線上從地球北極點到地球赤道的距離”,其實就是上述“經線圈”周長的4分之1,所以“經線圈”的周長就為4千萬米,也就是4萬公裡。
根據海裡的定義就可以計算出,1海裡就等于4千萬米除以360然後再除以60,其結果就是大約1852米,也就是說,1海裡大約是1.852公裡。
然而地球卻并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這就意味着,地球上不同緯度的區域,1海裡的距離就會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比如說在赤道區域,1海裡大約是1.843公裡,而在兩極區域,1海裡大約是1.862公裡。
在這種情況下,地球上各個區域對“1海裡是多少公裡”的定義就出現了不同,但一般來講,人們普通采用的是1929年國際水文地理學會議上通過的标準,而根據該标準的定義,1海裡就是1.852公裡。
小結通過以上的介紹可知,“海裡”出現得比“公裡”更早。因為用海裡這種與地球尺寸直接相關的單位,可以簡潔而直觀地描述船隻在大海上的行程,再加上這種單位人們用了很久,早就已經習慣了,所以直到現在,人們通常還是用海裡來描述海上的距離,而不是用公裡。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