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正式宣布退休,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成為故宮新掌門人。卸任後,單霁翔有了新職務!
單霁翔将任創意甯波顧問
據中新網報道,4月9日,在浙江甯波召開的2019中國(甯波)特色文化産業博覽會(以下簡稱“甯波文博會”)新聞發布會上,甯波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2019甯波文博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魏祖民表示:
“本次甯波文博會期間,我們将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進行合作,并聘請單霁翔為創意甯波顧問。”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林波攝 來源:中新網
據悉,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已于4月8日退休。
記者了解到,單霁翔于2012年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是故宮曆史上第六任院長。在其上任的近7年裡,因其一系列推陳出新的做法,使故宮屢上“熱搜”,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一道獨特文化現象。而其在任期間,也被稱為“網紅院長”。
據介紹,單霁翔将連續第三年參與甯波文博會,出席開幕式并主講故宮論壇第三季之《故宮上新了》。
魏祖民表示,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甯波文博會的老朋友,今年再次應邀參展,更是誠意滿滿,“故宮博物院将攜全新時尚文創産品參展,屆時觀衆可以一睹故宮最新文創産品的風采。”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甯波文博會将加強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合作。
魏祖民透露:“故宮紫禁書院、故宮文物醫院等将與甯波天一閣進行合作,并請單霁翔過來給甯波提供一些戰略性的建議。”
單霁翔“執掌”故宮這七年
單霁翔一直自稱自己為故宮看門人,而非掌門人。“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在他的革新下,近600歲的故宮變得更“好玩”。這些年,除了更“好玩”,故宮都發生了哪些巨大或細微的變化呢?
曾經文物藏品99%沉睡在庫房,如今逐漸開放
單霁翔接任故宮時,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長期以來開放區域隻占30%,186萬餘件文物藏品99%沉睡在庫房。單霁翔曾提到,當一個博物館隻拿出3%的文物進行陳列,拿出30%的文物進行網上公示,這對社會公衆是不負責任的。
故宮先後進行的七年文物清理和三年藏品普查清理工作,以及持續不斷的文物藏品修複保養工作——這些龐大文物基礎建設工程已經呈現出階段性成果,使故宮博物院文物展出比率兩年内将遠遠突破目前的2%,有望在年内達到8%,明年達到12%,并進一步向30%的目标邁進。
從開放面積不到一半,到目标2025年達85%
單霁翔曾數度公開表示,有信心能夠在2020年之前把所有的古建築修完、對外開放。規劃到2025年故宮一百年院慶的時候,能達到85.02%的目标。
得益于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确保了目前故宮古建築處于健康穩定的狀态,使陳列展覽得以全院範圍内大規模鋪開。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平安故宮”工程都将在2020年6月30日前達到既定目标。
2014年故宮九十周年院慶之際,故宮博物院正式對觀衆開放寶蘊樓、慈甯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等四個新的區域,使故宮的開放面積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圖為寶蘊樓。
2014年,是故宮的關鍵轉折點——開放面積首次過半,達到52%。2017年,開放面積達到76%,“南大庫”開放後故宮開放面積就已達到80%。
得益于故宮開放範圍日益擴大,使院内各個展陳區域都能夠向觀衆開放,源源不斷地提供新鮮的展覽體驗。
北京西北五環外的西北旺鎮,将近600歲的紫禁城将在這裡建設一個新院區。未來,新院區将為文物展示空間捉襟見肘的紫禁城新增3.5萬平方米展示空間,每年預計迎來300萬遊客。
北院區将融文物保護修複中心、文物修複展示中心、文物展廳、宮廷園藝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空間等于一體。未來,觀衆将在這裡見到故宮中無法見到的大型家具、地毯、巨幅繪畫等珍貴文物。
取消現場窗口售票!限流實名
曾經一到節假日就人頭攢動的故宮
故宮博物院每年接待觀衆數量都在千萬人次以上,是世界上觀衆訪問數量最多的博物館。2012年參觀故宮博物院的觀衆數量首次突破1500萬人次,2016年觀衆數量仍然突破了1600萬人次,2017年達到1670萬人次,2018年則超過了1750萬人次。
為解決“人太多、買票難、無位置可坐”的問題,為平衡淡季和旺季、假日和平日觀衆參觀人數之間的巨大差距,經過充分準備和試驗,故宮博物院于2015年6月13日起,正式實施每天8萬人次限流措施。至此,每天超過10萬人次,甚至達到18萬人次的觀衆參觀極端高峰不複存在,實現了觀衆有尊嚴地參觀故宮博物院。
同時,為改善參觀秩序,提升參觀體驗和舒适度,故宮在2017年7月至10月試行全面網絡售票,10月下旬正式實施,同時取消現場窗口售票。
更新官網開發APP,文創産品為“網紅爆款”
2015年9月,全卷《清明上河圖》在故宮展出,誕生了新名詞“故宮跑”
2015年9月,“石渠寶笈”特展開幕,全卷《清明上河圖》展出,很多人進了故宮以後不往前面走,而是奔向展覽所在的武英殿。越跑人越多,越跑越快,為此還誕生了一個新名詞——“故宮跑”。
這麼一個展覽,隊伍排了幾百米長。有個老先生提意見,說故宮博物院怎麼搞的?辦個展覽怎麼像運動會一樣還要跑,“我還穿了一雙球鞋,結果第一批就沒進去。”
在單霁翔看來,出路在互聯網。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看到故宮,看到故宮的種種變化。在此後的時間裡,故宮更新了官方網站,開發諸多APP,其文創産品也不斷成為“網紅爆款”。
2013年8月,北京故宮第一次面向公衆征集文化産品創意,舉辦以“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為主題的文創設計大賽。此後,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産品擴展到了更多領域。從最初的膠帶到睡衣,從漫畫、歌曲到手機遊戲,從口紅面膜到互動遊戲書……
故宮文創産品——手機殼
“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等各路萌系路線産品使600歲的故宮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态變得年輕。單霁翔表示,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産品收入在2017年就已達15億元。
把大量的營銷收入投入到孩子們身上
故宮天燈慈善拍賣
今年4月2日晚,1對天燈、1對萬壽燈、5對宮燈複原品在故宮乾清宮廣場拍賣,并全部成交,共拍得2005萬元。
此次拍賣所得善款将全部用于山西省婁煩縣、山西省靜樂縣、内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等貧困地區的教育和文化等事業。
商品隻是文化傳播載體,故宮關注的還有教育。而在學術研究之外,面對學校、社區的教育也成了這些營銷收入的“用武之地”。
在故宮博物院教育中心,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在“非遺傳承 活力再現”活動中講授雕版印刷術
故宮在和不少學校研究綜合實踐課程。單霁翔說,已經有四十多個這樣的課程應用到各學校不同年級的孩子中間。每個這樣的課程都會有一個學習卡、一個材料包,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拼拼貼貼、剪剪畫畫,把自己做的成品帶到學習生活中去。
每次故宮的教育活動都爆滿,孩子們串朝珠、畫龍袍、做拓片……全是免費的。單霁翔說,故宮把大量的營銷收入投入到孩子們身上,“這些活動讓他們長大後一定會成為對中華文化熱愛的一代人。”
故宮新“掌門”,為什麼是王旭東?
在回顧單霁翔七年故宮工作的同時,不少人感歎“下一任院長壓力山大啊”。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就是這位“網紅”院長的繼任者。而在此之前,王旭東已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近30年時間。
資料圖:2019年3月底,王旭東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楊豔敏 攝
“剛來莫高窟時,每天都要掃沙子”
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王旭東最初的工作和文物、藝術毫無關系,而是一名工科生。
他能到敦煌工作,其實很偶然。1991年,敦煌研究院招地質工程人才加入莫高窟石窟保護。在老師的推薦下,王旭東“決定去敦煌看看”。在這之前,對敦煌他隻記得父親曾去那兒旅遊,還在莫高窟九層樓前留影。
就是這一“看”,王旭東被莫高窟獨有的神韻吸引,決定留下來,從事莫高窟壁畫及土遺址保護工作。他回憶,“剛來莫高窟時,每天都要掃沙子”。
但對于敦煌壁畫,王旭東彼時并沒有太深刻的感受,以一個工科生的視角來看,隻覺得它們是土、是礦物,他關注到的,是壁畫的起甲、開裂等問題。
久而久之,他了解到壁畫的價值,進而對莫高窟的管理、保護工作愈加用心。2014年,王旭東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資料圖:王旭東。敦煌研究院 孟捷 攝
從耳濡目染到發自内心的敬畏
為什麼後來會漸漸喜歡上敦煌文化?
王旭東後來對媒體說,是耳濡目染。
“因為我就住在莫高窟,經常在洞窟裡轉,周圍的同事也都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專家,慢慢地,你就會從心底裡産生要了解它的欲望。”
于是,王旭東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向同事們請教,進洞窟的時候,也開始把目光聚焦在壁畫上。
資料圖:2018年5月16日,壁畫修複師修複莫高窟130窟起甲壁畫。 南如卓瑪 攝
“我了解到不同時代的彩塑、壁畫,其風格以及技法都不一樣。而且,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它們表現的思想也不同。我越來越覺得其中的學問太大了,内容實在是太豐富了。從那個時候起,我對敦煌文物才有了發自内心的敬畏。”
慢慢地,王旭東覺得,敦煌石窟不再隻是石頭、泥巴,“它們是有生命的”。
最大限度延緩文物“衰變”
但石窟的生命終究有限,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播敦煌文物所承載的文化,成了幾代敦煌人面臨的問題。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便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概念,敦煌研究院在國内文博界率先開展文物數字化工作。
資料圖:2018年8月6日,通過數字化采集後打印展出的大幅高保真莫高窟複制壁畫320窟“散花飛天”亮相敦煌。 楊豔敏 攝
王旭東曾說,保護是在和時間“賽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緩文物的“衰變”。
在王旭東任院長期間,“數字敦煌”逐漸成為現實。
據報道,目前,敦煌研究院完成了150個洞窟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已有30個洞窟能在“數字敦煌”網站上免費三維立體呈現。據說,其中的高清圖像比到洞窟現場,借着手電筒光看得還要真切。
資料圖:莫高窟遊人如織。王斌銀 攝
不過在王旭東看來,數字化手段保存文物還隻是第一步。“要通過運用數字技術為參觀者帶來不同的體驗,尤其是吸引年輕觀衆的關注,讓年輕人以全新的方式,接觸和認識傳統文化。”
也是在王旭東履新敦煌研究院院長的那一年,研究院開始實施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以網絡預約為基礎、分時段參觀為措施、數字展示組合實地參觀為内容。
資料圖:“數字敦煌”項目采集莫高窟61窟。 敦煌研究院供
今年3月,王旭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敦煌研究院将根據需求與微軟、騰訊、小米、亞馬遜、華為等公司開啟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一方面做保護,比如将石窟文物數字化;另一方面,把敦煌文化推介和傳播出去。
在他看來,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通過保護,最終要将文化遺産賦存的豐富而又多元的價值呈現給公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我們保護、研究、弘揚要平衡發展的基本思考。”
資料圖:2017年5月8日,2017聯合國中文日活動“絲路-敦煌壁畫精品藝術展走進聯合國”展覽在維也納聯合國大廳開幕。敦煌研究院向聯合國機構贈送了敦煌壁畫高保真複制品。 張偉文 攝
“我們已經做好了走向國際的準備”
在接受采訪時,王旭東不止一次提及,20世紀90年代初,在一次敦煌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讨會上,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資深首席項目專家内維爾•阿根紐的一句話——“莫高窟文物保護現在是由我們來做,但也希望你們參與進來,遲早是要交給你們自己做的”。
事實上,在國際交往方面,敦煌有着“先天優勢”。
20世紀初,敦煌石窟由西方考古學家、探險者發現。而當時國内文物保護不力,不少敦煌文物流散國外。
可以這樣說,要研究敦煌,就一定要面向國際。
資料圖:2018年,王旭東(右)參加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文物展。楊豔敏 攝
王旭東認為,合作不能是尋求簡單的資金和技術援助,而是要通過合作培養人才,這樣才能擁有一支長期堅守大漠的人才隊伍。
2018年初,王旭東用了“立足敦煌,走向世界”總結此前一年的工作。
“向世界,就是要把敦煌放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要主動走出去,要加大人員交流,讓更多國家的人們了解敦煌進而走近敦煌,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貢獻敦煌文化的力量。”
同時,王旭東也曾表示,“我們也已經做好了走向國際的準備,希望能夠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國家和地區開展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項目”。
他說:“長期的國際合作也告訴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幫助别人時要秉持一顆真誠的心,要有包容、寬廣的胸懷,以保護人類文化遺産為使命,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
“文創産品要能看到文化的力量”
在敦煌研究院院長的任上,王旭東曾很罕見地談到故宮,涉及的話題是近年大熱的文創産品。
資料圖:2017年臨近“五一”,敦煌研究院推出《敦煌壁畫内和壁畫外的勞動者》微信特輯。圖為當代著名工筆人物畫家潘絜茲1954年作品《石窟藝術的創造者》。 敦煌研究院供圖
2017年有記者問王旭東,故宮等博物館的文化創意非常火爆,敦煌在這方面有什麼想法?
王旭東的回答是,“莫高窟的價值和故宮的價值不一樣,我們一定要做基于莫高窟文化價值的文化創意,故宮的成功不能複制到敦煌來,但他們的經驗可以借鑒”。
應該說,在這次采訪中,王旭東表現出的對于敦煌文創産品的态度是謹慎的。
他說:“莫高窟背後更多是佛教文化,是不同文明交融荟萃的多元文化,要有不一樣的創意,就需要跟社會設計機構和品牌聯合,但是聯合也是有難度的,不是一件簡單的合作。就是要品牌設計師真正地了解敦煌,充分并且深入地理解敦煌文化藝術,這需要時間、耐心和文化積澱,這就要求我們不要太急躁。敦煌文化持續了一千年,一旦太急、做偏了,那就完了,要挽回是很難的。”
王旭東也曾指出,與生活相關的創意産品,要了解市場,了解民衆所需,同時也要引導,而不是公衆要什麼就給什麼。“我們要拒絕低俗、媚俗、庸俗的東西,要做對美好生活有推動作用的文化産品,潛移默化去影響公衆。”
他希望敦煌的文創産品不僅要讓公衆有“美的享受”,同時還要“能從中看到一種文化的力量”。
“莫高窟一千多年的營造史,也是中原文明和波斯、印度、希臘文明等多元文明的千年交融史,反觀今天,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相互尊重、溝通交流,從而形成一種廣泛接受的文化形态?”
如今,王旭東從大漠來到故宮。對于這位新的故宮“掌門人”,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