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争,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意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仆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争。戰争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争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争。
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激化了德意日國内矛盾;它們先後在世界各地發動一系列侵略性戰争。亞洲、歐洲戰争策源地形成後,德軍于1939年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随後英、法對德宣戰,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蘇聯建立“東方戰線”,英法進行“靜坐戰”。德國進攻法國後,英法聯軍被迫向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淪陷後,戴高樂繼續開展對德鬥争。德國按照“海獅計劃”進攻英國,展開不列颠之戰。德國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侵蘇戰争。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對日宣戰。1942年,反法西斯國家通過《聯合國家宣言》等加強團結。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戰敗,成為重要轉折點。9月8日,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戰争最後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勝法西斯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曆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 二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一戰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争結束後,協約國集團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華盛頓先後召開了國際會議,讨論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讨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後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因此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阿道夫·希特勒違反《凡爾賽和約》20年停戰的協議,開始秘密武裝德意志第三帝國。
随着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