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浠水縣六大攻堅

浠水縣六大攻堅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9:55:26

浠水縣六大攻堅(浠水9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

清泉鎮翟鋪村花澗谷田園綜合體。(周猷 攝)

浠水縣六大攻堅(浠水9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

汪崗鎮騎龍地村瓜蒌基地喜獲豐收。(孫懷聰 攝)

浠水縣六大攻堅(浠水9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

浠水關口鎮蔡橋村扶貧車間。(韓菁 攝)

浠水縣六大攻堅(浠水9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

國家級森林公園、4A級風景區三角山旅遊路。(王維 攝)

浠水縣六大攻堅(浠水9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

貧困戶在散花鎮石牛山猕猴桃基地務工。(方俊 攝)

浠水縣六大攻堅(浠水9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

清泉鎮百寺河千畝龍蝦基地。(周健 攝)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我們黨向人民和曆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地處大别山南麓、長江北岸的浠水,是我省貧困人口基數較大的插花貧困縣,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46308戶13.2 萬人,是黃岡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6年來,該縣把打赢脫貧攻堅戰作為守初心、擔使命的直接體現,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做到貧困不除、愧對曆史,群衆不富、寝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截至今年11月,9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興産業”

來一場振興農村的産業革命

猕猴桃成熟季節,散花鎮石牛山村種植大戶幹少華的微信閃個不停,來自上海、深圳等地的客戶紛紛要求訂貨。“單價每斤100元,相當于10元一個。”他的報價并沒有吓退客戶,最大的一筆訂單,一次訂了500公斤。

個頭隻有普通猕猴桃一半大,身價憑啥這麼高?“憑有‘三高’——高糖、高有機酸、高營養價值!”幹少華自信的背後,是品種選擇和銷售方式,都不尋常。

石牛山村猕猴桃基地依山而建,624畝梯田型基地整齊地栽種1.73萬棵猕猴桃樹,基地花費數百萬元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引來專利品種,不施化肥農藥,産品主打有機高端市場。網上認養銷售,形式新穎,目前網上顧客認養超過6700棵,每棵每年收費1998元,當年結出果子歸認養顧客所得。基地帶動周邊村莊89名貧困戶脫貧,光勞務工資就支付140萬元。

梯田改種猕猴桃,身價驟增20倍。看到變化,浠水縣有80多家市場主體參與建設猕猴桃生産基地。

“隻有連着舌尖,田間才有奔頭。”按照這個思路,浠水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長抓410、短抓4特優”,長線特色産業以發展10萬畝猕猴桃、10萬畝油茶、10萬畝葛根、10萬畝名優特水産為目标,周期短、見效快的短線産業以瓜蒌、食用菌、中藥材、蓮藕等4個為抓手,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連接在一條條特色産業鍊上,讓他們脫貧增收。

在蔡河鎮綠滿天瓜蒌基地,600多畝瓜蒌種植基地一眼望不到頭。村民們正忙着摘瓜、剝瓜。“瓜蒌每畝投入約4000元,當年收回成本,第二年産出可達6000元。貧困戶種兩畝瓜蒌,第二年就能脫貧。”綠滿天生态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有正與貧困戶艾細全算賬。他一次性流轉300畝土地種瓜蒌。在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兩種模式之外,他還推行入股種植,帶動鄉親們共同緻富。不到兩年,本村及周邊有227戶貧困戶加入,種植基地擴大了一倍。城角橋村昔日的荒坡地,如今一片綠海。

浠水縣委書記黃強胤說,農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坡地抛荒多,是制約農民緻富、鄉村振興的主要瓶頸,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路子,讓農産品從質量到數量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增加土地産出,為産業扶貧找到突圍之路,讓貧困戶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修富路”

打一場全域推進的脫貧硬仗

從201省道黃溪沖村口出發,一條長12公裡、寬10米的“超級村道”直通浠水三角山風景區,沿線途經4個村莊,覆蓋村民數千人。在景區周邊,一些村民辦起了農家樂,賣起了當地特産,生意還不錯。他們說,景區交通改善後,遊客日益增多,村民在家門口緻富有了盼頭。

修通一條村路,形成一路風景,發展一片産業,緻富一方村民。浠水縣長付宇表示,近兩年該縣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赢脫貧攻堅戰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出台了系列支持性政策文件,全縣統一高起點謀劃,明确“四好農村路”統一規劃、申報、評審、設計、施工、驗收、管護、運營,累計投入6.8億元,實施“四好農村路”920公裡、危橋改造31座、安防工程1050公裡、綠化工程550公裡。

“脫貧攻堅不是為了完成某個數據,而是要讓群衆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縣委領導班子認識明确:浠水脫貧攻堅不隻盯着97個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而是把552個非貧困村、把全縣的整體經濟社會發展一起納入考慮。近3年,該縣累計整合資金52.5億元,其中22.5億元用于落實貧困村“五個一批”政策,30億元用于改善所有行政村的生産生活條件,每年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這是一所山區農村小學,現代化的塑膠運動場,音樂、美術、科學功能室配套完善,學生公寓設施齊備,圖書交換站前擠滿學生。“這些都是均衡發展帶來的可喜變化。”綠楊鄉程畈小學校長張偉說。

浠水曆史上曾是科舉大縣,由于種種原因,其教學水平一度在黃岡10個縣市區中排名倒數第一。2016年,該縣委縣政府啟動“教育振興計劃”,投入數億元改善辦學條件,每年招收教師300多名,超過此前10年。2018年,浠水的教學水平躍升到黃岡市第四。“三年來,改造農村學校108所,覆蓋所有重點貧困村,落實貧困生資助金5萬人次、7662萬元。”該縣教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提供均等教育,是貧困戶脫貧的長久保證。

“便民小道從村主路通到每家每戶,兒子的小汽車下雨天爬坡,再也不用喊鄰居幫忙推了。”清泉鎮王家河村5組村民嚴淑榮開心地說。

王家河雖被劃定為非貧困村,基礎設施并不比貧困村好多少。去年,浠水縣從群衆意願最強烈、發展最需要、惠及面最廣的地方入手,推進“微公益”縮小非貧困村與貧困村基礎設施差距,對全縣552個非貧困村5700個村民小組,按每個小組平均1萬元的标準以獎代補,實施便民小道、惠民路燈和小型當家塘整治、小水渠清淤等村組小微型公益項目。

新建、改擴建、規範提檔村級黨員群衆服務中心456個;實現鄉鎮福利院全覆蓋;農村安全飲水率達到98%以上……全域推進,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均等對待,共同發力,使脫貧攻堅成果不僅惠及貧困戶,還惠及全縣所有農村群衆。

“拔窮根”

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

“聖誕節前訂單多,我不能拖後腿。”洗馬鎮高坪村扶貧車間,6條機械流水線一溜排開,正在打包禮品盒的貧困戶謝小環引人注目,動作麻利。

58歲的謝小環,曾經因病緻貧,靠務農獲得微薄收入。11月1日,扶貧車間開工,她成為“上班族”,每天工作8個小時,按件計酬,日工資70元左右。

高坪村是浠水縣8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脫貧出列後,洗馬鎮全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為該村引來武漢潮尚美時尚包裝有限公司,共辦扶貧車間,在離村小學500米處的荒廢土坡上,建起一棟1500平方米的鋼構廠房,生産高檔包裝盒出口外銷。

該村财經委員、車間負責人周丹介紹,潮尚美公司負責提供設備、原材料、技術、銷售,高坪村負責建廠房和生産,建廠房106萬元,由縣級整合扶貧資金投入,屬于村集體資産,目前有46名村民在此就業,其中貧困戶27人,90%是留守婦女。

該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陳正紅介紹,過去扶貧産業集中在種養加工,抗風險能力普遍不足,而大中型企業集中在園區,無法進農村。浠水縣将村小學舊址和閑置雞場等場所改造成扶貧車間,吸引農産品加工、服裝裁剪、家具制造、電子配件等勞動密集型産業向車間“放活兒”,吸納外出有困難或不願外出的農民群衆優先就業。

截至目前,浠水縣已建成村級扶貧車間26個,帶動450戶貧困戶人均月增收2000元。

坐落在清泉鎮金寶山村的一處實驗室,外觀普通,面積隻有600平方米,年産值卻過千萬元。奧妙何在?

“一顆野生種子馴化成功後,在培養基中不斷分裂長出新的葉片,最終克隆出上億規模的種苗。”實驗室主人陳小野說,他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廣東林科院下屬基地從事組培育苗,去年清泉鎮政府聯系上他,請他回鄉成立小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組培白芨、鐵皮石斛、杜鵑蘭、瓜蒌等種苗,目前是黃岡規模最大的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

“上遊環節的實驗室需要投入800萬元,政府引薦有實力的老闆入股,彌補資金不足;下遊環節的溫室大棚需要用地30畝,村裡代建後再轉租給企業。”他說。

貧困戶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項目走。分管脫貧工作的該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嘉國說,留守農村的群衆大多上了年紀,生産模式小打小鬧,不能從根本上脫貧,必須通過更多政策支持,吸引有實力的能人回鄉,把産業項目做大做強,實現穩定脫貧。

“闖新路”

找到鄉村振興金鑰匙

站在浠水縣散花鎮郁港村制高點,村貌盡收眼底,錯落有緻的美麗村莊掩映在綠樹叢中,大棚蔬菜基地一溝連着一溝,一壟壟藍莓像梯田一樣布滿山丘,标準的精養魚池碧波蕩漾……

“30個貧困戶77人脫貧,村裡摘掉了重點貧困村的帽子。”郁港村黨支部書記郁衛東指着一個個産業基地說,“脫貧全靠發展綠色産業,村裡建成總面積1710畝的現代生态養殖基地,有草莓、桑葚采摘,蔬菜、柑桔種植等。”

在村裡新建起的民宿,郁衛東說,“跟着市場的腳步走,我們還‘種風景’,無縫對接鄉村振興。”郁港村與黃石市隻有一江之隔,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四季果蔬帶熱了采摘遊,村裡請來鄉村規劃師指導,按照“就地取材,物盡其用”的理念,充分利用村莊的舊房舍、舊家具進行村莊改造,在村裡發動群衆建設民宿,發展休閑旅遊業,從一個貧困村蛻變為省級示範美麗鄉村。

鄉村成景區、農房改民宿,到“鄉村去看景”成為一種風尚,也為亟待振興的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浠水縣以“産村融合”為導向,推動建設100個美麗鄉村試點示範村,讓農民的增收渠道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農事生産。

每個周六,浠水縣綠楊鄉星空民宿客人爆滿,老闆張小勇忙得像陀螺,“這裡是白蓮河風景最佳觀賞點,過去山高路不通,電也接不進,守着好風景過窮日子,變化始于扶貧隊進駐梓木山村。”

梓木山村地處黃岡第一大水庫——白蓮河東邊的高山之上,一年四季美如畫,曾是浠水縣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之一。村黨支部書記範勝喜說,黃岡市發改委扶貧工作隊進駐後,問題都迎刃而解,4公裡柏油路通車,從村裡到縣城比過去少花20分鐘;增容變壓器,辦民宿不再為電所困。

“脫貧任務艱巨,幹部必須幹在實處,有所作為。”硬抽人、抽硬人,浠水調整33名駐村第一書記任職,重新選派1000多名縣鄉幹部到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組成“陣容強大”的649支駐村工作隊一竿子插到底,實現對貧困人口的幫扶全覆蓋。

在梓木山村,蕲艾、油茶、黃金刺梨、桑葚等農業項目基地已經建成;休閑避暑山莊、觀景台、觀景亭等旅遊項目正在建設中。“小而精的特色産業圍着生态旅遊業轉,讓遊客引得來、留得住、帶得走。”範勝喜介紹。

山水資源優勢變為生态旅遊優勢,每到周末,遊客慕名而來,給村莊增添了熱鬧。“鄉村遊帶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很多年輕人都回來了。”村民謝杏林一臉自豪的說。

村還是那個村,老百姓的臉上,多了笑容和自信。(楊嘉國 李五洲 馬小敏 方俊 王一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