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入秋以來,溫度下降快,溫差很大,家長又都給孩子穿得比較厚,孩子跑跑跳跳又很容易出汗,這個時候一冷一熱,就很容易受涼。
大前天的時候我們家孩子晚上踢被子了,就被凍醒了,淩晨5點就開始喊我,說媽媽我好冷,我摸了摸頭,發現溫度很高,居然發燒了,第一反應就是感冒了,吃了點柴桂顆粒退燒。
結果早上7點吃早餐後就開始又拉又吐,一上午吐了3次,一點感冒症狀都沒有,我才反應過來是涼胃了,趕緊煮了碗面湯,加了幾塊生姜和幾顆紅棗,這次吃下去,才勉強沒吐,然後這一整天,就持續的喝了好幾次面湯,體溫也慢慢降下來。
脾胃虛寒的寶寶
有哪些身體表現
發燒到退燒也就一天的時間,到下午的時候基本上也不怎麼吐了,我本來以為已經沒事了,但是這幾天他的食欲一直都不太好,肚子涼涼的、手腳也很容易冰涼,這次肚子着涼看來是傷到中焦了,脾胃有寒了。
什麼是虛和寒?
孩子身體弱,手腳冰涼,體質差,抵抗力不強,經常出現一些小問題,這種情況,中醫上叫做虛寒。虛和寒,都是正氣和氣血不足的表現,體質虛寒的寶寶,身體總是會呈現出一種“火力”不夠的樣子,那脾胃虛寒有哪些表現呢?
1.手腳冰涼,身體“暖氣”不足;
2.抵抗能力差,愛打噴嚏;
3.食欲不佳,沒胃口;
4.肚肚冷痛、拉肚子,打不起精神。
三招應對脾胃虛寒
于是我趕緊找了應對方法,在這裡也分享給大家。這三個應對脾胃虛寒,提升陽氣的好方法,不管是對于上述例子裡一次生病後的脾胃虛寒,還是對于長期的脾胃虛寒體質,效果都挺明顯的。
堅持戶外運動多曬太陽
中醫上常講“動能升陽”。平日裡一定要讓孩子多出去走走,跑跑跳跳,既歡樂又健康。
人體的陽氣大多來源于太陽,曬太陽是最簡單易得而又最順應自然地提升體質的方法。陽光縷縷,很是奢侈,不過曬太陽也有一定的講究。
曬頭頂
通暢百脈,調補陽氣。“頭為諸陽之首”,也就是所有陽氣彙聚的地方,凡五髒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彙于頭部。
曬背部
在人體的頭部、後背陽面分布着督脈、膀胱經等人體陽經大穴,充分曬背可以幫助寶寶快速有效補充陽氣,祛濕排寒。
曬腿腳
曬腿腳可以祛除寒氣,調理脾胃。俗話說:“寒從足下起”。陽虛體質的人一年到頭腿腳都是冷冰冰的。陽光可以帶走腿腳的寒氣,還能加速鈣質吸收,幫助預防骨質疏松。
堅持早起捏脊
首先,是捏脊的基礎手法。
手法:以兩手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脊柱旁皮膚。
操作:從孩子尾椎骨,沿脊柱往上“爬行”,直到大椎穴處。中間遇到孩子有明顯瘀滞或者大穴附近,比如肺俞,腎俞,脾俞,可以适當提捏一下,以增強髒腑刺激。
一道茶飲驅散虛寒
《傷寒論》裡有一劑方子名曰小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和裡緩急之功效。方子為:饴糖、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姜。
但我們隻是想給脾胃一點動力,所以我們平時給孩子喝點姜棗茶就可以了,因為生姜和紅棗,是一對黃金搭檔,最擅長驅表寒和胃寒,讓身體暖起來。
現在,馬上就要深秋了,随着氣溫漸漸降低,脾胃虛寒更明顯。如果我們提前用姜棗茶補補脾胃,秋冬天也會過得舒服一些。
具體做法是:鍋内放入800—1200mL冷水,6顆大棗剪開去核、切4片生姜(老姜或幹姜),蓋上鍋蓋,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約20分鐘,最後加入紅糖,調和口味的同時,也有入中焦脾胃的效果。
據《中醫藥典》記載:
生姜,歸肺、脾、胃經,性味辛、微溫,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
大棗,歸脾、胃經,性味甘、溫,功能主治: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髒躁。
如果平時沒有那麼多時間來煮姜棗茶,那不妨試試自己放假的時候熬煮一些姜棗膏,考慮到孩子稚嫩的髒腑和體質,我們用生姜、大棗,加上砂仁、益智仁、蜂蜜代替原方裡桂枝、芍藥、炙甘草。
據《中醫藥典》記載:砂仁,歸脾、胃、腎經,性味辛、溫,功能主治: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于濕濁中阻,脾胃虛寒,嘔吐洩瀉。益智仁,歸脾、腎經,性味辛、溫,功能主治:溫脾止瀉,攝唾涎,暖腎,固精縮尿。用于脾寒洩瀉,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蜂蜜,歸肺、脾、大腸經,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用于脘腹虛痛,肺燥幹咳,腸燥便秘。
關注我,讓孩子身高管理可以更上一層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