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戀,是指相隔兩地的戀愛。在車馬慢的古代,異地戀讓當時的人們飽受相思之苦。于是,戀人們便借助委婉含蓄而又深情款款的古詩詞,向對方傳遞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中國古典詩詞中的 “異地戀” ,看看那些相隔兩地的情侶們如何用詩詞來傾訴心中的相思。
地老天荒
《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深情的詩作——《涉江采芙蓉》,反映的就是異地戀之間的感情。這首詩創作于漢獻帝建安前幾十年,當時,千萬學子離鄉遊學求官,有的學子在仕途無望、交往朋友越來越少的孤單失意中,常常會懷念故鄉和親人,尤其是心上人。
涉江采芙蓉
作者 佚名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首五言詩借助他鄉遊子和家鄉思婦采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深刻反映了遊子思婦在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中經曆的痛苦。全詩運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表現了夫妻之愛以及妻子對丈夫的深情。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五代 牛希濟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圞意。
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終日劈桃穰,仁兒在心裡。
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是五代時期的詞人牛希濟寫的一首表達愛情的抒情詞。這首詞語言質樸生動,情感純樸真摯,帶有濃厚民歌情調。從新月想到未能團圓,從紅豆感到相思之苦,用的都是比興的方法。“終日劈桃穰,仁兒在心裡” 更是一語雙關,通過剝核桃這一看似百無聊賴的行為,寄托了主人公對心上人絲絲縷縷的情愛和日複一日的期盼。而 “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則表明了作者對愛情充滿信心,盡管花阡兩朵,一 “牆” 相隔,但相愛的人兒終将沖破阻礙,喜結連理。
唐朝詩人李商隐在十五六歲的時候,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在這期間,李商隐跟玉陽山靈都觀的女子宋華陽相識并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因此隻能以詩記情,比如下面這首《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
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
唐 李商隐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在這首人們耳熟能詳的詩中,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經常被用來贊美教師的無私奉獻,事實上這首詩用女性口吻書表達了對情人的思念。“絲” 與思念的 “思” 同音,李商隐的意思是自己的思念會像春蠶一樣,就算到死也不會停止,而思念的淚水更像蠟燭一樣,隻有燒成灰燼才能停止。此外,這首詩的最後一句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記錄了李商隐與愛人分隔兩地,希望能有青鳥代替自己去看看愛人的真摯期望。
詩歌《如意娘》出自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之手。當年,唐太宗駕崩後,武則天按照唐太宗遺诏到感業寺出家為尼。在這裡,她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歌。
如意娘
唐 武則天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如意娘》寫盡了相思愁苦之感,也或許正是這首詩才讓唐高宗李治想起昔日戀人,使武則天才有機會重返皇宮。
思念是人之常情,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才是維護感情穩定的長久之計。對于異地戀來說,相思是個美到骨子裡的詞,相愛的人彼此相知,有了異地戀的牽絆,相思之情才會表現的更加濃厚。所以,請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感情。願您心中有愛,眼裡有光,足下有路。
因為有愛,心存感激
本期内容選自央廣經典音樂廣播即将于1月5日21:00-22:00播出的《當詩遇見歌》,歡迎鎖定收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