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人簡介
1.人物生平
孟浩然(689—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隐終身。曾隐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緻幕府,後隐居。
2.主要經曆
①詩文少年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恒産的書香之家。
聖曆元年(698年),孟浩然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
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是年前後遊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詩标志着孟浩然獨特的詩風基本形成。
景雲二年(711年),孟浩然23歲,與張子容同隐鹿門山。
②漫遊求仕
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張子容應考進士,作詩《送張子容進士舉》,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幹谒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開元五年(717年),遊洞庭湖。幹谒張說。登嶽陽樓,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以獻。(另說此詩乃緻張九齡之作,約作于開元二十一年至開元二十五年即733-737年)
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四月赴任。孟浩然居家,作詩慨歎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開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抱病,有贈張子容詩《晚春卧病寄張八》。九月九日,孟浩然與賈舁登岘山,詩酒唱和。
開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歲,韓思複任襄州刺史。盧馔為襄陽令,孟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滞洛三年,一無所獲。
開元十三年(725年)韓思複卒,天子親題其碑,孟浩然與盧馔立石岘山。
開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間,孟浩然于維揚一帶結識李白。
③入京不仕
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次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
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早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不中。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舉進士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笃。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隐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孟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④隐居山水
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于襄陽、洛陽,夏季遊吳越,與曹三禦史泛舟太湖。曹三禦史拟薦孟浩然,孟浩然作詩婉言謝絕,次年遊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刹。
開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歲,春,在越州有贈謝甫池詩,表示出對農事的關心。繼續在江浙一帶會友作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當年孟浩然回襄陽。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于是邀請他參加飲宴,并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考慮到上京幹谒張九齡未果,認為作為刺史的韓朝宗也無法讓他入仕便沒有按照約定赴京。孟浩然因應崔國輔之約而東遊越剡,在途經江夏時再會李白于黃鶴樓,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以替其送行。
⑤幕府入職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緻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孟浩然在荊州一帶多所遊覽。夏,孟浩然患背疽,卧于襄陽,當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⑥終于南園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北歸,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将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二、主要成就
1.詩歌成就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該派有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詩之長,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隐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沖淡自然。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博得時人的傾慕。
2.清淡自然的詩風
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隐居閑适、羁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房日晰在《略談孟浩然詩風的清與淡》一文中指出:“縱觀孟詩,其詩風之淡,大緻有三:一為思想感情的淡,沒有激切的情緒的流露;二為詩意表現的淡,沒有濃烈的詩意的展示;三為語言色彩的淡,沒有絢麗色彩的描繪。
3.“興象”創作的先行者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于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清人潘德輿以此詩和《早發漁浦潭》為例,說孟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養一齋詩話》),正道出了其意興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詩評家殷璠喜用“興象”一詞論詩,在評述孟浩然的兩句詩時,也說“無論興象,兼複故實”(見《河嶽英靈集》)。所謂“興象”,是指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重“興象”其實也是孟浩然詩普遍的特點。這通過幾首不同的作品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宿建德江》這三首詩都寫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異。第一首作于孟應聘入張九齡幕府時。他為自己的抱負能夠有一試的機會而興奮,曾寫下“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回”(《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之類詩句。正是這種昂奮的情緒,使他寫下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這樣氣勢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後南遊吳越之日,前者以風鳴江急的激越動蕩之景寫自己悲涼的内心騷動,後者則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遊子情懷,它們的神采氣韻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興”,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緒感受而把兩者統一起來,構築起完整的意境,這是孟浩然寫景詩的重要貢獻。
4.創造性的詩歌表現
出入古近的體格饒有灑脫自在的情緻,也是孟詩創造性的表現之一。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鈎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别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緻,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
另外,孟浩然在詩體的運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讀來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曉望》詩,平仄聲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兩聯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應麟《詩薮》認為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又如《夜歸鹿門山歌》,這是一首歌行體的詩,但通篇隻是把夜歸的行程一路寫下來,不事鋪張。其篇制規模類似近體,并吸收了近體詩語言簡約的特點,而突出歌行體的蟬聯句法,讀來頗有行雲流水之妙。
5.獨特的詩歌美學觀
在詩歌創作的藝術形式方面,孟浩然主張詩歌要用形象思維,通過詩的語言塑造形象,通過形象顯示詩歌的意旨。讀者“棄象忘言”而得意。他在《來闍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作的抒情言志、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還主張作詩不必受近體格律的束縛,應當“一氣揮灑,妙極自然”。他追求自然美,是對初唐過多追求形式美的矯正。他把古風與近體來了一次整合,他的近體多為古風化的近體。将近體詩的格律精神與古風的自然平和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一種“形象玲珑”的藝術境界。讀孟浩然的詩,看不到近體格律的束縛,而是有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體格律,又不被近體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為第一标準。
6.豐富的山水詩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于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在孟浩然這裡,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現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态亦即‘意象’。
三、代表作
《春曉》《過故人莊》《早寒江上有懷》《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晚泊浔陽望廬山》《送王昌齡之嶺南》《秦中寄遠上人》《夜歸鹿門歌》《歲暮歸南山》《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渡浙江問舟中人》《送杜十四之江南》《洛中訪袁拾遺不遇》《清明即事》《田家元日》《秋宵月下有懷》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