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金剛經主要講無我無相四個部分

金剛經主要講無我無相四個部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17:26:56

于曉非

無住生心

清淨心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老師說,須菩提啊,那些大菩薩們,應該按照我下邊說的去生起他的清淨心。清淨心的“心”,指什麼心?結合《金剛經》後邊的經文,這個心指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通俗地講,就是成佛的心。當然大乘佛法的成佛,不是自我的成佛,而是度一切衆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心是世俗谛菩提心。什麼是“清淨”?佛教說清淨,對應的那個詞叫“染污”或“雜染”。那什麼是清淨、不染污?基于空性而發的菩提心,就是清淨的心。所以生清淨心,就是生起菩提心。大菩薩們應該怎麼樣生起菩提心呢?

金剛經主要講無我無相四個部分(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1

無住生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不管是在十二處,還是十八界裡,六塵表征的都是凡夫所感知的自以為存在的外部世界,又叫“外境”。那麼大菩薩們生起的菩提心,不住于六塵,不住于外境。為什麼?因為在勝義谛上,六塵是空性。因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菩提心是無住而生,也就是基于空性而生,如果有一丁丁點兒的不空,那就是有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一切衆生的世俗谛菩提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在中國很出名,因為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在這句話上見性大悟的。

惠能禅師和《金剛經》這句話很有緣。他老人往昔相似相續的多生累劫的修行,在這一生即将見道了,《金剛經》這句話觸發他老人家見性,這是惠能老人家與《金剛經》這句話的緣分,因此這句話出名了。但是,我們看這句話法義的時候,不要因此對這句話作過度诠釋,把這句話解釋出很多原本沒有的法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基于空性而生起度化衆生的菩提心。基于空性而發的菩提心是真實菩提心,在大乘佛法裡,這是大乘菩薩修行之所依。

《金剛經》第十段的第二部分講了兩件事兒。第一件事兒,菩薩的修行就是莊嚴佛土,但是莊嚴者非莊嚴,隻是名莊嚴。第二件事兒,菩薩的修行之所依,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無住而生的菩提心,是基于空性而生的菩提心。這是這一段的法義。

須彌大身

看第十段經文第三部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為大不?”

老師問須菩提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個人,身體大得跟須彌山一樣,你說他的身體大不大?須彌山是印度古人認為的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最高的那座山。如果用今天的話語比喻的話就是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誰的身體大得會像須彌山一樣呢?在大乘佛法裡,見道的菩薩、見實相的菩薩,身體莊嚴無比,大如須彌山王。沒有見道、沒有見實相的菩薩,他們的身體,跟我們凡夫沒有太大差别。真正見道的菩薩,見了諸法真實性的菩薩,用佛陀的二時教法叫見“實相”的菩薩,也就是登地菩薩、修道位的菩薩,從大悲的願力和修行的無量功德上,會成就法性身,而法性身大如須彌,非常地殊勝莊嚴,而且對我們凡夫有着巨大的加持力,巨大的攝受力。所以大菩薩講法對衆生是有攝受的。但遺憾的是,菩薩這個大如須彌的法性身,我們凡夫看不見。大菩薩們在我們凡夫眼前顯現的是化身,是我們凡夫能見到的肉身。這裡講的“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指的是見道大菩薩的法性身。老師問須菩提,他的身體大得跟須彌山一樣,身體大不大?看下邊的經文: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哎呦,老師,太大了。

“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即便他身體大得跟須彌山一樣,但是佛說根本就沒有身,菩薩的法性身,依然是空性,“是名大身”,隻不過是佛陀為了度化衆生,在名言上說他身大,說他具有大身。

這是《金剛經》第十段第三部分的法義。

總結一下,第十段講了三件事兒:菩薩聽法無所得,菩薩修行無所得,菩薩證果無所得。第十段我們學習圓滿了。

恒河沙數

下面看第十一段,老師說: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

這句話什麼意思?恒河是印度非常著名的一條河,佛陀他老人家就是在恒河邊說法。恒河有個特點,就是沙子非常細小。在這裡,佛陀說恒河中所有的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恒河裡一顆沙子代表一條恒河,恒河裡沙子數的恒河。老師問,恒河裡一顆沙子代表一條恒河,恒河裡沙子數那麼多的恒河裡的沙子,多不多?看須菩提怎麼回答: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老師,沙子太多了,為什麼呢?恒河裡一顆沙子就代表一條恒河,恒河沙子數的恒河,這恒河數我已經數不清了,更何況我數不清的這麼多恒河裡的所有沙子,那就太多太多了。看下一句經文,老師說: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老師說,我今天真真切切地告訴你,如果有個善男子善女人,把七寶鋪滿了前面所講的恒河沙數恒河的所有沙子數的三千大千世界。前面佛陀有過一段類似的表述,說有一個人的七寶,可以布滿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當時說比爾·蓋茨跟那位先生一比,簡直是窮光蛋。那麼那位先生與現在講的這位先生一比,又是窮光蛋。這位先生可以把七寶布滿恒河沙數恒河的所有沙子數的三千大千世界,而且把這些七寶布施了,老師問,他得的福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當然太多了。但是: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金剛經主要講無我無相四個部分(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2

一個善男子善女人,在《金剛經》裡哪怕取出四句話“為他人說”——對照梵文,是兩個法義:第一是宣說;第二是解釋,講解——如果能從《金剛經》中哪怕找出四句話來宣講,來為其他人解釋,那麼所獲得的福德,比前面那個把恒河沙數恒河的所有沙子數的三千大千世界裡鋪滿的七寶都布施的人,所獲得的福德還要多。

佛陀用了極度誇張的比喻,為什麼?佛陀這段話想表達什麼法義?在前面佛陀說,有一個人把鋪滿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了,所獲得的福德,比不上給别人講四句《金剛經》的福德。有人就會想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了,不如講《金剛經》四句話,那如果布施了兩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呢?三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呢?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呢?或者布施了一百個鋪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呢?是不是福德就可以趕上為别人講《金剛經》四句偈的福德呢?佛陀在這裡用這個極度誇張的比喻,就是讓你死了這條心吧。别說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裝滿七寶布施,一千個,一萬個,十萬個,百萬個,千萬個,一億個,現在說是恒河沙數恒河的所有沙子數的三千大千世界,死了那條心吧,布施了多少七寶,都不如講《金剛經》四句偈。什麼意思?佛陀想告訴我們,法布施與财布施不是量上的差别,而是質上的差别。

這就是佛陀在經典裡反複強調的,法布施為最。對一個發大乘心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修六度,布施度排第一。布施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個法門。在布施中,又以法布施為最重要。所以還是強調,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每天都應該問問自己,法布施了嗎?當然,如果真正地法布施,還得當沒布施。

責編:錢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