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香濃、絲滑、入口即化
人們總喜歡賦予它一些浪漫色彩
它是人類智慧的妙手之作
沒錯,它就是巧克力!
一、摻了辣椒的“苦水”
我們都知道巧克力源自可可樹,一種隻生長在潮濕溫暖的熱帶雨林中的喬木。
可可豆原産于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
根據考古發現,人類最早将可可豆作為食品可以追溯到瑪雅人時期,後期又被其後繼者阿茲特克人将這美食發揚光大。
當時南美洲茂密的森林中長滿了野生可可樹。當地的土著居民摘取這種樹上的果實後,偶然發現可可豆莢自然幹燥後露出褐色的散發出獨特香味的可可豆。
他們把可可豆碾碎,加上香草、胡椒和樹汁,再兌上水,攪拌起泡,最後加入玉米粉,制成一種褐色的帶有苦味的飲料來喝。
關于為什麼要加玉米,一種推測是因為可可豆本身太油膩,所以加入一些澱粉來緩解油膩感。
阿茲特克人将這種飲料稱為“chocolatl”,意為苦水,這也是今天英語中的巧克力(chocolate)最初的來源。
據1545年的一份文獻記載,當年風靡的可可豆甚至被當作貨币使用——一隻玉米肉粽值1顆可可豆,一隻火雞值200顆可可豆,當時一個挑夫一天的工資是100顆可可豆。
二、香草糖漿代替辣椒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們最終占領了這片土地。
1585年,可可豆開始被運回到歐洲,為了适應歐洲人的口味,西班牙人一改美洲人“摻辣椒”的習慣,代之以砂糖和香草。于是,這種飲料開始呈現出我們現代人熟悉的甜味。
在最初的幾十年裡,這種飲料隻在西班牙宮廷中流行。直到1615年,西班牙的安妮公主嫁給法國的路易十三,飲用可可的習慣才傳到法國以及其它歐洲國家。
三、從飲料到巧克力
歐洲人喝的可可飲料雖然已經加上了糖,但可可豆裡有一半都是油脂,這種飲料的油膩感卻始終無法消除。
而且摻雜着油脂的可可豆也無法被研磨得太細,所以喝的時候常常會吃到豆渣,十分影響口感。
1828年,荷蘭人梵豪登發明了螺旋壓濾機,這一機器能夠将可可中的油脂濾掉,同時去除脂肪之後的可可豆也能夠被研磨成為更精細的可可粉,這樣一來,口感就大大改善了。
1847年,這種荷蘭可可被英國人約瑟夫·弗萊拿走,在與糖和額外的可可脂混合後,壓入模具,就這樣他的英國弗萊氏公司成功生産出第一塊固體巧克力。
之後瑞士的魯道夫·蓮更是發明了史上第一塊“入口即溶”巧克力。
後來人們繼續豐富巧克力的口感,逐漸在巧克力中加入牛奶或奶粉,在巧克力外觀上做出誘人的造型,把原本苦澀深色的巧克力包裝成了一顆顆美味華麗的糖果。
在今天,巧克力的制作工藝在經曆了幾百年的磨砺,終于憑借它入口即化的口感、濃厚的美味、以及曆史和商業賦予的高貴形象,成為了最風靡全球的食品之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