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屈原列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司馬遷
【原文】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喾,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迩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争光可也。
【情境默寫】
1.在《屈原列傳節選》中,作者司馬遷對“離騷”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的創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 , ”,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實。
3.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氣,而導緻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屈原“ , 。”
4.在《屈原列傳節選》中,作者司馬遷連用了“ , ”這兩個被動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诽謗的現實,為下文寫屈原心生怨氣并作《離騷》作鋪墊。
5.一個人在辛苦困倦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仰頭長歎:“天啊!”,這種情況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節選》中有形象的描述: , 。
6.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為了論證“父母,是人類的根本”這一觀點,舉了“ , 。”這一例子進行了論證。
7.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對《詩經》裡的《國風》和《小雅》進行了評價的句子是: , 。
8.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分析了屈原《離騷》用來列舉事實諷刺當世政治的包括“ , , ”這三方面。
9.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對屈原的《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字簡練、用辭精到的兩句是: , 。
10.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文章的内容雖然細小但含義卻極弘大,所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 , 。
11.我們讀屈原的《離騷》,發現屈原在文章中經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節選》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釋: , 。
12.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 , 。
13.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的《離騷》對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安定與動亂的前因後果,沒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14.司馬遷用比喻高度評價屈原之志“ , 。”(《屈原列傳》)
15.說屈原出淤泥而不染“ , , , , 。”《屈原列傳》
【譯文】
屈原痛心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懷王看不明白,邪惡的小人妨礙國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則不為朝廷所容,所以憂愁苦悶,寫下了《離騷》。“離騷”,就是遭到憂愁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于困境就會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诽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其原因大概是從怨憤引起的。《國風》雖然多寫男女愛情,但不過分而失當。《小雅》雖然多譏諷指責,但并不宣揚作亂。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了。它對遠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出來。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就其文字描寫來看,不過尋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因為關系到國家的治亂),舉的是近事,而表達的意思卻十分深遠。由于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稱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奸邪勢力所容。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遊在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斷,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輝,也是可以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