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由曾祥岚心理工作室供稿
當一個人變成了爸爸或媽媽,他的煩惱就會無窮多:為什麼我家孩子快兩歲了還不會說話?為什麼孩子三歲多還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孩子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為什麼”?孩子為什麼經常不遵守規則?孩子上課為什麼總喜歡東張西望?為什麼盯着寫作業還不認真?為什麼喜歡頂嘴、不聽話?幾乎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有很多不能理解的事,特别是到了學齡期,孩子的學習仿佛變成了世紀難題,經常看到網上很多家長因輔導孩子作業而氣得生病、住院,以至于家長們笑稱“不談作業母慈子孝,一談作業雞飛狗跳”,當然這個笑是無奈的笑。其實,學習、探索是孩子生來就具備的能力,為什麼孩子在成長中逐漸丢失了這部分的能力?我們家長如何保持孩子的這份能力?今天我們就從了解孩子各個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入手,學習科學的、合理的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并适時引導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如何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引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分四個階段,分别是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和青春期。嬰兒期和幼兒期的成長是為了給後期學習打下基礎。
嬰兒期(0-3歲)
(1)對于3歲前的嬰幼兒來說,建立安全感和良好的依戀關系是首要任務。父母在寶寶餓了、冷了、尿了、拉臭臭了時積極的關注和及時的照顧都有利于寶寶安全感的獲得,當寶寶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他才可能對外界環境充滿興趣和探索欲望。
(2)父母還可以通過撫觸增加寶寶的安全感。因為觸覺系統是寶寶獲得安全感的最重要方式。同時,觸覺對嬰兒的大腦發育作用特别大,所以醫生和早教機構會建議父母經常輕輕觸摸新生兒,如動動手指、腳趾,再大一點還可以跟着音樂節奏有規律的觸摸,還可以用不同觸感的東西觸摸孩子,如不同形狀、材質的球類、毛絨玩具等。
(3)除了觸覺外,孩子還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等來感知外部的世界。外部世界的事物對孩子大腦的每一次刺激,都會讓大腦神經産生新的突觸和鍊接,刺激大腦發育。孩子天生就有與父母互動的需求,所以這個階段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後,再有意識的為孩子提供豐富的刺激環境,在寶寶1歲前,父母可以用各種表情、動作及時回應孩子,如微笑、眨眼睛、擁抱、誇張的表情,1歲後,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強,父母就可以使用豐富的詞彙與孩子互動。總之,在這個階段,帶着孩子接觸不同事物、人、顔色、聲音、味道等,給孩子帶來豐富的體驗和刺激,幫助嬰幼兒的大腦、心理和人格的發育,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幼兒期(3-6歲)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在繼續進行,所以還可以延續3歲前的那些親子互動方式。同時,這個時期還要注重兩個關鍵點,即鼓勵孩子積極探索和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1)鼓勵孩子的探索。我們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喜歡問“為什麼”,如為什麼小草是綠的?為什麼樹葉會從綠色變成黃色?為什麼小狗要“汪汪汪”的叫?很多大人會覺得孩子很煩,但正是因為孩子的這個好奇引領着他探索這個世界,這時父母要及時、耐心的回答孩子的問題,更要鼓勵孩子。體驗身邊的事物、自己尋找答案。
(2)培養孩子規則意識。培養孩子規則意識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這點上,父母要善于通過遊戲引導孩子,及時地肯定和強化孩子日常行為中做的好的部分,使其重複直至養成一種習慣。孩子在這個階段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對今後學習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規則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的,同時約定獎懲方式,過程中父母溫柔而堅定地執行,直至孩子行為習慣養成後,就能變成他自覺遵守的規則。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已經到了小學還沒有規則意識,我們作為父母就要有意識的補補課啦,即通過以身作則、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能發現并及時肯定、不斷重複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和多一些耐心與引導、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調整。不要害怕來不及,要知道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時間就是現在。
兒童期(6-12歲)
這正好是孩子的小學階段,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校的學習。小學1-2年級階段,孩子剛進入學校,除了适應學校學習和生活,在其他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如孩子從以遊戲為主轉為以知識性為主的學習方式,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漸開始使用抽象邏輯思維來完成學習任務,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要逐漸變長,行為的自控能力也要不斷提升。但是,孩子在适應學校學習生活時,可能會出現上課開小差、說話、東張西望、課後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等,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這些問題變得焦慮,但其實對于剛進入小學的孩子來說這些不适應是正常的,這時就需要父母理解孩子出現的這些現象,耐心等待,給予孩子足夠的适應時間和發展空間,給孩子足夠的信心,相信孩子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的這份耐心和相信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有助于孩子更快的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孩子進入3年級以後,他們的思維從具體形象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已經适應了學校的行為要求,也具備了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這個階段,父母更多的是讓孩子通過學習獲得價值感、勤奮感、自我效能感,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學習過程,學會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中,有很多父母卻替孩子着急,過多的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如在孩子做作業時坐在孩子跟前盯着,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就馬上指出來,孩子根本就沒有思考的時間,這樣很可能就會剝奪了孩子探索學習的樂趣。影響更深的,孩子做作業時注意力經常在父母的身上,生怕自己哪裡做的不好,引來父母的責罵,在這種情緒中孩子怎麼能靜下來心學習呢?成績又怎麼能得到提升呢?而且,從小被父母緊盯着的孩子,等有一天父母不在身邊監督時,就會變得無所适從或放縱自己,小時候會出現作業時玩玩鉛筆、橡皮等行為,大點會在作業時間看小說、聽音樂等,再大點或上大學後沉迷于網絡或遊戲等。其實,學習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之所以讨厭學習,就是大人通過不斷的比較、責罵等方式讓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他們無法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就會在遊戲、網絡等其他地方尋找快樂。網上有一個段子說如果一個孩子在打遊戲時,父母一直在旁邊盯着,一會兒說他這點打得不好、一會兒說他打的不如XX,那孩子對遊戲也可能很快失去興趣的。歸根結底,父母要将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探索和學習,獲得學習價值感和勤奮感。
青春期(12-18歲)
提起青春期,很多家長都比較頭疼于孩子的逆反,你說東他偏要往西,你不讓他做的事他偏偏要做給你看。但是,從孩子的發展曆程來說,青春期或所謂的叛逆對孩子具有重大意義。因為這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建立、開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個正常的成長過程。這時候的孩子要尋求屬于自己的空間、自己的地盤,有一種“我想自己說了算”的宣言,他所謂的不聽話隻是在向父母表達我有能力和你不一樣啦,我有能力做很多事情了。如果這時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理解,他就會發展出獨立的人格,為以後适應社會奠定重要的基礎。現在經常聽到的媽寶、巨嬰或啃老的成年人,很可能就在這個階段沒有發展出獨立的人格。在這個階段,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多聽多問,少講道理。多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多問問孩子想怎麼做,需要爸爸媽媽什麼樣的幫助。同時,把對孩子的管理權逐漸交給孩子自己,這是一個逐漸放手的過程,讓孩子形成成人感、獨立感,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事,同時,給孩子留下一定的空間,開始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尊重孩子的隐私,不随意進入孩子的房間,不翻看孩子的日記等。這個階段不管孩子表達什麼或用什麼方式表達,父母先不要大驚小怪,而是作為孩子的朋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從情感和精神上支持孩子。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融為一體的,學習不隻是記住多少知識,不隻是分數的高低,而是通過一個發展、成長的階段,引導孩子自己學會學習,讓孩子自己獲得不斷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這才是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特别重要的部分。
今天的分享也隻是一個引子,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具體問題還要具體、深入的學習,希望我們家長的“好好學習”能助力孩子“天天向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