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新館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區域内,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層疊錯落。新館總投資8.3億元人民币,總建築面積64003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4000平方米,設2800平方米的臨時交流展廳,庫房面積11000平方米
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特色是中國曆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曆史文獻、地方史料并重,截至2019年末,有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玺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币、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及近代曆史文獻等各類藏品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 珍貴文物137909件/套
太保鼎
高57.6厘米,長35.8厘米,寬22.8厘米,重26公斤
西周太保鼎是西周青銅器,清朝道光、鹹豐年間出土于山東省壽張縣梁山。西周太保鼎呈方形,四柱足,造型雄偉,使用圓雕、浮雕技法,工藝精湛。其口上鑄雙立耳,耳上附雕雙獸。鼎腹部四面飾蕉葉紋與饕餮紋,四角裝飾扉棱。最為顯著的是柱足上裝飾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裝飾的圓盤,這在商周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非常奇異。在腹部裝飾扉棱的現象,最初出現在商代,主要是為了掩蓋陶範的痕迹而進行的裝飾,到西周時已演變為紋飾裝飾的一部分,成為一種流行的紋樣。如這件太保鼎柱足上所飾扉棱,便是純粹的裝飾。
西周太保鼎,對于西周從周武王到周成王兩朝曆史的研究,給出了明确的實物佐證,對于整個華夏文明的曆史研究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周太保鼎是名聞中外的青銅重器,曆史價值與藝術價值極高,堪稱國之瑰寶。
雪景寒林圖軸
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
《雪景寒林圖》是北宋畫家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水墨畫。《雪景寒林圖》描寫北方冬日山川雪後的壯美景象。圖中通過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闆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回而下,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畫家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并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着典雅。
《雪景寒林圖》至今保存完好,除畫絹自然變色外,幾乎沒有破損殘缺,無疑更提升了藝術和史料價值。
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
高16.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厘米
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其形細頸鼓腹,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莊,簡潔而優美。瓶頸部蘭料繪蕉葉紋,腹部用工筆花鳥技法繪制雉雞、盛開的芍藥等形象,色彩繁富豔麗,形态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藝精者不能勝任的。用于瓷器的琺琅彩釉質地凝厚,畫筆闆澀,作畫遠較其他釉色為難。在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筆花鳥技法繪制雉雞、盛開的芍藥等形象,色彩繁複豔麗,形态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藝精者不能勝任的。紋飾空白處墨書題詩,是詩、書、畫合璧的彩瓷藝術珍品。
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同批燒制的同款瓷瓶中經乾隆皇帝甄選留下的舉世孤品,因此彌足珍貴。
夔紋禁
高23厘米,長126厘米,寬46.6厘米
西周夔紋銅禁整體呈扁平立體長方形,中空無底,面上有三個微凸起的橢圓形子口,中間的子口略小于兩邊子口,禁前後兩面各有兩排镂空的長方形孔十六個,左右兩面各有兩排镂空的長方形孔四個,禁的四周都飾有精美的夔紋,紋飾生動,造型端莊,鑄造精良。禁是西周前期的承尊器,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宴飨時擺放碗、尊等盛酒器皿的幾案
禁這種形制的銅器在國内外均十分罕見,極其珍貴,天津博物館藏的這件西周夔紋銅禁是中國出土的銅禁中形體最大的一件,是研究中國青銅禁曆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青玉行氣銘紋飾
高5.4厘米,外徑3.4厘米
青玉“行氣銘”紋飾,是迄今所見戰國時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我國現存最早談到氣功修煉養生的曆史文物。
戰國青玉行氣銘飾,該文物呈12面楞柱狀,表面刻篆書銘文45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論述了呼吸和行氣的全過程,是我國古代關于氣功修練的最早記錄,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字學價值。
白釉龍柄聯腹傳瓶
高18.5厘米,口徑5.2厘米,底徑2.5厘米
白釉龍柄聯腹傳瓶盤口,單頸,雙腹相連,連接處有兩個環形系統。肩左右兩側各塑一條修長的龍形柄,龍頭探入瓶口内,似在貪婪地吸吮着瓶中的玉液瓊漿。雙龍柄為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簡單幹練,形象卻生動逼真。
雙平底刻有銘文:“此傳瓶,有並。”由此得知,這個瓶子的名稱應為傳瓶。“有並”又作何解呢?可以理解為此瓶瓶身雙腹相連,也可理解為此瓶成雙。
相同造型的瓶子還有一件珍藏于國家博物館,與天津博物館所藏瓷瓶尺寸相若,國博那件出土于隋李靜訓墓,然而卻無刻款,因此天博這件更顯珍貴,瓶子本身透露的信息更具有直觀的說服力。這件傳瓶,造型新穎别緻,既具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渾厚凝重,又不乏靈秀活潑,其線條剛柔相濟,是隋代創新的器型,代表了當時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藝水平,成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
青玉翼龍紋雙耳壺
高15.5厘米,口徑5.9厘米,底徑5.3厘米
元代青玉翼龍紋雙耳壺,屬元代宮廷用玉器珍品。由青玉雕琢而成,玉壺呈橢圓體,器表面有褐色斑縷。直口、壺頸的兩側有雲紋半環耳,口頸部淺浮雕連瓣和草葉紋,腹部浮雕翼龍、海水。翼龍首上有鹿形角,飄長鬣,張大口,上唇長尖而下卷,身有鱗紋和鳥形翼,舞三爪足,魚形分枝尾,尾後有火珠,龍身下有海水波濤翻卷。
玉壺通體琢制六層紋飾,雕缋滿眼,紋飾總體布局疊羅漸遞,層次分明,和元青花瓷器紋飾的結構排列相似,這是元代造型藝術形式的一大特點。造型端正,紋飾茂美,刀法勁放,典雅高貴,屬元代宮廷享用玉器中的珍品。
萬笏朝天圖卷
縱56.3厘米,橫1706.7厘米
《萬笏朝天圖卷》為絹本,設色。“萬笏朝天”本是形容蘇州天平山筆架峰群石林立,狀似群臣朝觐天子時所持的笏闆,在這裡則是将地方官民迎接聖駕的場面冠以此語,語意雙關。畫面由蘇州城郊開始,以城西天平山為中心展開,連接支硎山、靈岩山一帶的名勝古刹。觀音院、放鶴亭、聽雪閣、高義園、白雲泉等著名景觀曆曆在目,描繪準确而細緻。畫卷色彩富麗,氣勢恢宏,将蘇州城的山川景緻、市井風俗和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乾隆南巡至蘇州,官員百姓接駕的場景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禦駕的場景栩栩如生地再現于17米的長卷之上。
《萬笏朝天圖》是一幅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