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明朝懷才不遇的鬼才

明朝懷才不遇的鬼才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5-15 13:21:37
一、《天工開物》


明朝懷才不遇的鬼才(看讀書人從隐逸到狷行)1

天工開物 圖書


《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作者宋應星。《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1637年,在宋應星刊印《天工開物》前後,一批科學著作相續面世。1578年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1633年徐光啟《農政全書》,1640年徐霞客《徐霞客遊記》,1642年吳有性《瘟疫論》等 。

關于明末這一時期的科學,著名科學史家陳美東曾說,這一時期“中國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錦,西來的科技知識,更是錦上添花”。“重實踐、重考察、重驗證、重實測”和“相當注重數學化或定量化的描述,是近代實驗科學萌芽的标志,是中國傳統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

同時的西方,1637年笛卡爾建立了解析幾何理論,1655年牛頓構畫出自己的科學發現草圖,1765年瓦特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歐美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

此時中西方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的科技的進步在此時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巅峰

為何封建社會的科學水平會在此時發展到高峰,當年的讀書人都經曆了什麼轉變?

我們先來看看古代讀書人的性格。


明朝懷才不遇的鬼才(看讀書人從隐逸到狷行)2

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


二、古代文人的隐逸性格

隐逸性格”,來自于徐複觀在論述魏晉士人精神時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魏晉時代由莊子學說引發的人對自然的追尋,必定來自超越世務的精神;換句話說,必帶有隐逸的性格。所以在此風氣下,對岩穴之士,特寄予深厚的傾慕向往。”

那麼,為何古代文人會呈現隐逸的性格呢。

我們先來看看古代讀書人的人生理想是什麼?

1、三不朽的初衷

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這就是古代讀書人追求的終極人生抱負。《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春秋左傳正義》:"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衆";"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三不朽"中,"立德"有賴于見仁見智、衆口難調的外界評價,"立功"需要擠身壟斷性和風險性極強的官場,這些往往非一介書生的能力所及;于是,文人每以"立言"為第一要務,以求不朽。《典論·論文》講:"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而聲自傳于後。"著書立說,流傳于天下,傳之于後人,就成了多數讀書人的現實選擇


明朝懷才不遇的鬼才(看讀書人從隐逸到狷行)3

三不朽 圖


2、“出仕”與“歸隐”,多數文人的隐逸之路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就是古代讀書人關于出仕和歸隐的最好解說了。

古代讀書人,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特别是隋唐科舉制度的誕生,成為多數平民讀書人擺脫貧賤、得到富貴的“敲門磚”,讀書人通過科舉當上朝廷的官員成了最理想的出仕之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而一旦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時,歸隐變成了讀書人唯一的路。正因為如此,許多讀書人始終在“出仕”與“歸隐”的路口間艱難徘徊。

大詩人李白在追求功名時,也曾寫下“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這樣博人一笑的詩句,當仕途之路終不能得償所願,又悲憤的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這樣傳頌千古的名句。

即便在朝廷為官,伴君如伴虎,也得随時做好被皇帝趕出門的思想準備。置幾畝薄田,搭一間草棚,在古代的小農社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就是古代讀書人失意後的歸處。

到了明末,隐逸的生活有了轉變。


明朝懷才不遇的鬼才(看讀書人從隐逸到狷行)4

三不朽 第一人 王陽明


三、明末讀書人的狷行性格

1、狷行性格

狷是什麼,孔子曰:“與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乎”。“狷”乃是中國古代文人在儒家文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道則見,無道則隐”無法對生存作出精神指引與安慰性解釋時,表現出的另一種人格傾向。簡單的說,就是為讀書人在出仕與歸隐之外,尋覓第三種生存空間的可能。

為何明末讀書人會産生狷行性格,這和明末的環境有關。

2、晚明的社會環境

《天工開物》誕生的晚明處于曆史大變革時期,“民既厭農 ,天下趨商”,傳統社會高度成熟,向近代社會轉型 。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手工業有了大的發展。晚明讀書人以經商成功獲取财富、仕途和社會地位的生活方式,使讀書人的價值取向、道德标準、人生理想也發生了劇烈變化 。經商成功與建功立業, 商人與大儒 ,都得到社會認可。士的價值取向也突破了傳統的出仕和歸隐的二選一 ,不再僅限于道德倫理的完善和建功立業的追求 ,從事商業、科學研究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條有效途徑 。這在曆史上都是從未僅有的事情。對學問的研究也擴大到自然和社會衆多的實際領域,不再局限于科舉一途 。 商品經濟的發展,讀書人觀念轉變 、人生道路的多元化,為晚明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社會思想環境,讓一部分讀書人有條件 、有可能從事他們所願意從事的科技活動 。

另一方面 ,晚明吏治腐敗,黨争激烈 ,土地兼并,官逼民反,外族凱觑,晚明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急需治國安邦之術 、經世緻用之學。面對如此危局,部分開明的讀書人大力提倡經世緻用之學 ,把學術研究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聯系起來,注重學術的實際效用 。把傳統社會視為“奇技淫巧 ”的自然科學技術作為儒家經世之學而接納, “凡天文 、地理 、兵農 、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 ,均在探究之列。由此形 成了一股,适應時代要求 ,廣泛滲透于自然 、社會、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新思潮 — “實學思潮 ” 。


明朝懷才不遇的鬼才(看讀書人從隐逸到狷行)5

天工開物 圖


3、狷行性格的産生

宋應星是晚明實學思潮的重要成員。青壯年時期也曾堅持科舉仕途之路 , 五次會試而不中。在赴考沿途 , 宋應星親聞目睹太監亂國的各種社會亂象 , 對晚明社會面臨的全面危機有了清醒的認識。這讓宋應星深感經世實學的重要 , 而對空談性理卻無益于社會生産的科舉制度深感失望 。痛恨讀書人隻知“四書五經 ” 而不知糧米由來 、身着絲衣卻以生産勞動為恥。 由于仕途失意, 又不甘心歸隐山林。毅然選擇了狷行之路, 投身 “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 ” , 卻與國計民生緊密相聯的科技實學 , 以文人身份去研究“君子所不齒 ” 的工匠技藝 , 以期達到富民強國 、解救危機、實現人生價值 的目的 。而明末的土壤,也給予了宋應星一類的讀書人在出仕和隐逸之外的第三條選擇,科技圖強,讀書人的狷行之路

宋應星《進身議》:

“凡屬制科中人……聲應氣求,仍在八股文章之内,豈出他途?”

《天工開物》序言:

“丐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明朝懷才不遇的鬼才(看讀書人從隐逸到狷行)6

天工開物 圖


儒者,柔也。而狷者為了保持自己高潔耿直的人格,往往特立獨行,不同流俗。明末良好的商品經濟環境,又給這種狷行人格插上了翅膀,吸引了大批讀書人參與進來。這才有了明末資本主義的萌芽。

狷行性格曆代都有,明末之前,出仕還是讀書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卻脫不了乞食的悲哀。而到了明末,商品經濟的興起,從事經商,科學研究的人收入大增,甚至超過出仕的人。經濟、政治地位的極大提高,促成明末的文人完成了從隐逸到狷行的轉變。明末資本主義萌芽,科技實力之強,是曆朝曆代之巅峰。後來滿清實行文化專制,閉關鎖國。《天工開物》等科技書刊在國内遭封殺。17世紀傳入日本後,《天工開物》成了日本各界的科普讀物,促成了日本的“開物之學”的興起。18世紀傳入歐洲,被多國競相翻譯,被外國學者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中國的文化傳承,科技圖強自明朝滅亡後進入黑暗日期,這也造成兩百年後的中國落後挨打的悲催命運。


明朝懷才不遇的鬼才(看讀書人從隐逸到狷行)7

天工開物 圖

四、反應了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萌芽

明末清初,中國封建社會已經進入後期。那時,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産生并且在封建專制層層重壓下,不斷緩慢地發展。舊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會因素産生,首先在思想界裡被敏感地反映出來。于是,在思想界裡一批反對傳統儒家思想,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腐朽統治的思想家,便成為這一時期文化中新的潮流。反對君主獨裁,提倡“人民為主”,提倡“法治”,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批判舊儒學的“君為臣綱”,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新思想,就是那個時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他們批判繼承了傳統的儒學體系,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結言:

明末讀書人從隐逸到狷行性格的轉變,實際上是古代讀書人在寬松的政治環境下,順應生産力的發展,對傳統儒家文化的一種革新。本質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今天的我們,在經曆滿清兩百年的喪權辱國的黑暗曆史後,又一次站了起來。更要學習先輩的這種擁抱世界,去陳推新,傳承文化的思想。這也是我們學習幾百年前古書的意義所在。


參考資料:

狷行人生路——析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人格傾向

從 《天工開物 》 看晚明社會的士風與科學

《天工開物》

宋應星傳

圖片源自網絡

侵權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