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潘玉珍老人所在的小院裡,挂着古樸精緻又絢麗多彩的苗族繡花布衣。 唐哲 攝
中新網貴州台江10月26日電 題:貴州千年苗繡:深山裡的“高定”再“出圈”
作者 周燕玲
“我們最近一直忙着趕制台灣和上海的訂單。”在貴州台江縣城一處深巷中,深秋的陽光灑滿小院,精神矍铄的七旬苗族老人潘玉珍戴着眼鏡穿針走線,不一會兒,一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花在她手中靈動起來。
潘玉珍的身後,是爬滿瓜藤的竹竿架,上面晾曬着幾件古樸精緻又絢麗多彩的苗族繡花布衣,幾縷秋風拂過眉梢,布衣上造型獨特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在風中翩翩起舞,栩栩如生。
圖為潘玉珍老人(中)與其他繡娘一起展示刺繡技藝。 受訪者供圖
“苗族繡娘以針線為筆墨,将族人的創世神話、遷徙曆史和細膩情感都镌刻在服飾之上。”潘玉珍站起身解釋說,苗繡的一針一線都蘊含着故事,穿在身上的苗繡就像一部“無字史詩”,具有承載文化記憶的功能。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沒有文字的民族,傳說古代有一位苗族女首領名叫蘭娟,在帶領苗族同胞南遷時,為了記住南遷的曆程,就用彩線記事的方法在衣服上繡符号。“衣服上的黃線是黃河,藍線是長江,綠線就是清水江,一朵朵的牡丹花是先民經過的洛陽城……”潘玉珍用手比劃着說道。
圖為潘玉珍老人向外國友人介紹苗繡。 受訪者供圖
與其他傳統刺繡工藝不同,苗繡以紋飾飛揚流動、色彩豐富明豔聞名。沈從文先生評價苗繡“充滿了創造性的大膽和天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刺繡傳承人的潘玉珍,算得上當地的“網紅繡娘”,為了讓公司繡娘們的産品能賣出去,她緻力于走出深山,讓古老技藝“破土重生”。
自2000年首次受邀到新加坡後,潘玉珍陸續去過美國、法國、英國等10餘個國家。2018年12月,在英國倫敦的聖詹姆斯宮,潘玉珍還穿着自己制作的苗族傳統服飾走上T台,向世界展示苗繡之美。
圖為潘玉珍老人向外國民衆介紹苗繡。 受訪者供圖
每次出國展覽,潘玉珍都是大包小包地帶着許多繡品出門。在參展過程中,除了展示苗繡技藝和“現場帶貨”外,她還不斷地宣講中國的非遺文化和民間故事,“外國友人常常會問我這是什麼圖案?為什麼要這麼繡?”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們把曆史和世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繡在衣裙上,不僅要講給孩子們聽更要講給外界聽。”潘玉珍坦言,這樣可以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圖為張豔梅(左)與繡娘一起繡苗繡。 受訪者供圖
在潘玉珍看來,非遺一定要學會“走出去”,不管是非遺傳承人還是非遺産品。走出深山的過程中,潘玉珍就結識了不少知名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在設計師的幫助下,以往繡在衣服上的紋飾,繡到了高跟鞋、手腕包、扇子等地方,并被稱為“藏在深山裡的高定”,暢銷海外。
“因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海外訂單取消了,但2022年仍有來自澳門和台灣的訂單。”坐在潘玉珍一旁的女兒張豔梅說,目前的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
圖為張豔梅制作的藍染産品。 受訪者供圖
記者發現,相比母親潘玉珍,張豔梅設計的刺繡産品更加多元化,并融入藍染、織錦,将“蝴蝶媽媽”“吉宇鳥”等苗味十足的傳統文化圖騰與現代設計融合在一起,制作成裝飾畫、圍巾、抱枕、箱包等産品。
“希望把流傳千年的民族故事通過一針一線繡在衣冠服飾的同時,也将民族之美镂刻在尋常百姓家的方寸之間。”張豔梅認為,非遺技藝要傳承下去,就一定要進入尋常百姓家。(完)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