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本書叫《第3選擇》,這本書是史蒂芬•柯維離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他的另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相信你一定聽說過。
在書中,作者将“第3選擇”進行了多領域的解讀,無論是誰,從事着什麼樣的工作,有着什麼樣的生活困惑,據說都能從本書中獲益良多。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喽。
1.改變認知模式,跳出非此即彼的兩種選擇,尋找協同共赢的第3種選擇。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什麼是第3選擇?
生活和工作中,無論面對任何問題,我們都習慣了按照第1選擇,就是 “我”的方式,或是第種2選擇,按照“你”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然而,沖突點往往就在于此,到底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是你對還是我對?因此,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不公平。
這時,我們不妨考慮下書中所說的第3選擇:就是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讓雙方都能從沖突中找到一條出路的“第3選擇”。也就是放下你的、我的,開始從“我們”的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每個人的成長、學習經曆不同,導緻了基本認知的各不相同,從而使得在很多事情上看法和判斷不同。也可以說,這就是矛盾的最初根源所在。
2.将這種協同原則運用到工作中。一個公司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與客戶、員工一起找到了一個強大的協同點。而當你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能與人産生協同合作的夥伴時,工作及事業上的成功你将唾手可得。
想要突破工作中的壁壘,最關鍵的是要以一種“我們”而不僅僅是“我”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它蘊含了一種神奇的内在力量,當我們去傾聽,去理解,去探讨彼此間最大獲益範圍的時候,那些因為“你的”“我的”而造成的曲折就會消失,那麼最快達到目标的就将是你。
那些可能存在于團隊、部門、分工之中,存在于管理者和員工之中,存在于部門與客戶之間的問題,都可以采取這種方式來處理。
通常情況下,我們要麼是跟差異抗争,要麼是避開差異。而當我們将沖突視為“禮物”的時候,我們将沖突中的問題,與沖突中的情緒分開來,運用同理心,傾聽彼此的困惑、感受,尋找到雙方一緻的需求和關注點,力求将損失或代價降到最低,就可以創造出雙方滿意的結果。
商業咨詢的劉潤老師在他的公号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案例:
在上海有一個叫做“蟲媽鄰裡團”的生鮮電商,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場“強龍壓不過地頭蛇”的好戲。在如今物流成本、倉儲成本、重複購買率、損耗率、利潤率等決定生鮮電商生死關鍵的問題上,“蟲媽鄰裡團”實現了完勝。
“蟲媽鄰裡團”是由夏甯及其夫人“蟲媽”等人創建的,他們是上海浦東聯洋社區的鄰居。他們家境殷實,因着對農業的情結,以及對食品安全的共同關注,最後一起走上了艱辛的創業之路。
半路出家做生鮮農産品,他們遇到了“新農人”共同的兩大難題:第一個問題是沒有銷路,由于做不到連續穩定的供應,無法與正規渠道建立合作;第二個問題是高成本的有機食品賣不了高價錢,因為無法與陌生消費者建立信任。這兩個難題一度讓公司員工看不到前景,最終紛紛離開。
經過種種探索,他們決定用“社區 社群”(依托社區建立社群)的辦法解決銷路問題。社區意味着用戶分布集中,社群意味着用戶有共同的興趣,基于共同區域上的共同興趣,就形成了“社區 社群”模式。
蟲媽團隊決定從自己居住的社區開始建立銷路,因為鄰裡間的信任度比起陌生人要高一些。他們聚攏客戶的辦法很簡單,凡是來攤位買水果的顧客就掃碼加入微信群。顧客聽他們自我介紹是鄰居,看起來也不像是騙子,組群加微信就容易多了。
“蟲媽鄰裡團”的用戶大多是全職媽媽,她們都比較關心食品安全問題,都想吃到美味安全的水果。在社群裡,用戶先下單然後平台再去采購,這首先解決了庫存問題。
社區用戶所處的共同區域優勢,帶來的好處就是消費集中,這也大幅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
“蟲媽鄰裡團”還在每個小區設了自提點,這樣就不用送到每個用戶家裡。蟲媽團隊經過調查考量認為,生鮮特别适合自提。一方面,很多消費者能夠接受送到社區自提點而不送到家門口,因為消費者喜歡看到新鮮的水果堆放在一起,自己從中挑選。另一方面,生鮮不能磕碰、擠壓,對溫度也有要求,這兩點大部分快遞做不到。
此外,生鮮産品的新鮮度是剛性需求,“蟲媽鄰裡團”隻要負責一小段物流,就是早上從農場或一級批發市場采購,中午送到自提點,能夠确保産品的新鮮。如果它的物流是送到顧客家裡,送一次不在,送兩次還不在,新鮮度就很難保證,所以約定時間自提是個好辦法。
再從成本角度考慮,送到自提點當然會比派人一家家送要便宜。自提不僅節省快遞人力,還可以節省店面租金,自提不需要把地點設在小區門口,可以設在小區裡的偏僻門店,這些門店很願意免費提供場地,因為生鮮自提把寶貴的人流給帶過去了。
總之,社群解決了庫存的問題,社區解決了物流的問題。庫存和物流一直是生鮮電商的兩大難題,它們都會帶來嚴重的損耗,很多企業虧損就是因為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在生鮮電商業,商派的監測顯示,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隻有1%實現了赢利,4%持平,7%巨虧,88%略虧。
憑借着社區 社群這種小團體圈子共同的需求模式,“蟲媽鄰裡團”成為了赢利的那1%。因此,“社區 社群”不僅打開了銷路,而且是生鮮電商中效率最高的模式。
這是一種将商家與賣家“我的”與“你的”需求很好的結合為“我們”的需要模式的成功案例,恰恰是社區 社群這一看似受到局限的圈子,最終反而成為了赢利最大的那1%模式。
3.生活中又如何尋求協同
我們生活在一個各種壁壘随時會倒塌的時代,不斷見證着世界各地經濟、科技、文明的崛起和沒落。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那些無影無形的沖突、矛盾,妨礙着整個社會間人與人的信任、溝通和創造力。
家庭是這個社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愛情、社會責任、個人責任、性格以及承諾的發源地。家庭最需要協同,卻又極易誤解協同。家庭可以讓我們見證最偉大的協同,也可以讓我們經曆最深沉的痛苦。
那麼我們該如何經營一個擁有協同原則思維模式的婚姻和家庭?該如何把積累的矛盾關系轉化為内心深處渴望的和諧親密的關系呢?
詩人魯米曾說過“世人從不審視自己,他們隻會責怪他人”。
歸根結底,大多數的家庭沖突都源自于身份認知上的沖突。
什麼意思?就是說家庭成員如果自我價值受到威脅,他就會攻擊别人的自我價值,這種反應是用來彌補内心深處的脆弱。
好比說一個女強男弱的家庭中,男人的“生産”價值低于妻子,大多數男人會有心裡落差,因此從生活中對妻子百般挑剔,不顧家啊,不溫柔啊,不像個女人啊,完全是攻擊型的言論。
瑪澤瑞·羅森在《婚姻調查》一書中,就收錄了諸多家庭咨詢案例,它妙就妙在不隻是聽一方在陳述,它讓兩個人都開口,不同角度,不同原因,不同訴求。你會驚奇的發現,原來所有人,都帶着各自不同的困擾和問題,在凡塵俗世中苦苦尋求着愛與被愛。
在衆多的問題婚姻中,夫妻雙方都是孤獨的,大家都不自覺的将對方和自己,劃分成了對立的陣營,一對一錯。往往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此,雙方都認為錯誤是對方的,都在消極等待,而不是積極去改善,就這樣對峙着,孤獨着,怨恨着,日積月累漸行漸遠。
比如在這樣的情境中,下班回家的丈夫對妻子說:好累啊,你怎麼還不做飯?
妻子忙碌了一天,剛哄好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忍不住回嘴:我也沒閑着啊,整天看孩子、做飯、打掃衛生,我難道不累嗎?
到此,溝通的欲望就被動停止了。情感能量的互動也就随之停止了。
雙方對于彼此的評價和評判,都傳達着:你是錯的,你不尊重我,你不體諒我,你不在意我……這些負面的感受,除了讓雙方産生分歧和争吵,就是将對方推向更遠的地方。
那麼,如果轉換下思維模式情況會是怎麼樣的呢。
丈夫下班回到家,癱倒在沙發上,跟妻子抱怨:我好累啊,好餓啊,什麼時候可以吃飯。
而剛剛手忙腳亂哄好孩子的妻子,一邊收拾着滿地的玩具,一邊看了眼沙發上的丈夫,嘟起嘴說:我也累啊,你兒子今天很鬧耶,好不容易才把他哄好,肯放我給你做飯吃。我們吃點簡單的好不好。
這個時候交流的模式開啟,丈夫可以跟妻子溝通下一整天的情況,繁忙的工作,倉促的午飯,好不容易趕在下班前處理好了所有工作,可以準時回家陪妻子和孩子。順手幫忙妻子收拾下玩具,或是一起開始準備一頓簡單而溫馨的晚餐。
妻子也将一天陪伴孩子以及操勞家務的瑣碎念叨念叨,有愛,有親密,有情感的流動,這才是一個家庭,一段感情正向和積極的互動。
很多時候,在生活中遊走,漸漸地我們會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忘記了最初的悸動,那份相知、相愛、相守的決心,我們會為情緒所控制,固執的守着那份“我的”,而忽略了這個家這段感情中“我們的”。
我們很難評判這樣的改變中誰對誰錯,我們需要的也不是評判,而是重新看到“自己”,看到“你”,看到“我們”,找到那份同理心,協手同心一起走在人生的路上。
家庭本身就是一個第3選擇,它以兩個獨立的個體以及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相結合的婚姻開始,它最終會以怎樣的面貌延續或終止,取決于婚姻中的兩人以哪種形式“選擇”。
學會了本書的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當你試圖解決生活中任意一項艱難沖突時,當面對的問題越重大,就越需要我們内在本身更加充沛的思考、耐心、愛、尊重、勇氣、同理心,以及堅忍不拔的決心。
可以說這是一種更包容的思考模式,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和諧的解決之道,面對生活、工作,面對愛人、朋友,我們出讓一部分屬于“我的”思考範圍,将要珍惜的人和事以一種更加包容和圓滿的方式呵護了起來。
最後的最後,謝謝你的耐心,看到了這裡,希望這是一篇會對你有所幫助的分享。好了,就到這裡了,再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