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在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元素,我國從古到今的祠堂,家譜中都一直記載着與其家族姓氏有關的諸多名人,而徽州宗族在中華氏族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而宗族出現的各類名人也在中華氏族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徽州宗族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時代前後,徽州氏族多屬于三苗族和古越族,也許今天河南,山西,陝西等地的一些名門世家也有一部分的祖先也是徽州氏族的旁流分支。秦始皇時期,閩越粵等地的人流逐漸遷居徽州,而随着後來的南北婚姻通暢,徽州的人口流量和外來遷居人口也任意增長,人口基數也日益龐大。這也是今天的好多華僑,華人和諸多尋根人為什麼認祖歸宗都想要從徽州開始的原因之一,這就是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榮耀。
圖一(徽州地形)
頻出思想大家的"程"氏程氏是徽州八大姓之一,東晉時期,程元譚出任新安太守,也就是今天我們俗稱的市長,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官員和今天的公務員升遷制度還是有所不同的,程元譚到新安走馬上任的話,可能他就要終老在此了,所以他的家族也會跟着他一起遷徙過去,地方官絕大多數是會直接終老在自己的官位上的,這也是世襲制的特點吧,沒有退休這一說法。
由此我們便知道了程元譚就是徽州程氏始祖了,那麼在"文"這一方面,程氏出了程元譚了,那麼"武"這一方面,又出現了哪些傑出人才呢,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位就是程元譚的第十三世子孫——程靈洗,我國南北朝時期,徽州大亂,地方暴動頻出,程靈洗率兵鎮壓,并對地方軍隊進行整頓,朝廷封程靈洗為鎮西将軍,死後谥号"忠壯公"。其實很簡單地問題,名門望族最重視子嗣繁衍,尤其是一些武學世家自然希望能多出一些傑出後輩能夠繼承衣缽。所以自然而然一個家族就壯大起來了。
圖二程元譚
而後,程氏家族又出了宋學者程大昌、明文學家程敏政、清學者程瑤田等等,不難看出來這些人在當時都是走在思想最前端的人,也可以看出來程氏家族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一般家族要強,所以才能在幾百年的風雨中曆久彌新。
枝繁葉茂的"汪"氏公元197年,汪文和避亂渡江南遷,曆史上什麼時候人口會大規模地遷徙地呢?除了戰争,就是饑荒年代。很顯然,汪文和是前者,所以他當然想尋一處風水寶地了,而此時的徽州無疑是不二之選,有山有水還遠離戰火,可謂是世外桃源了。這是汪氏的追本逐源。
汪文和的第十四世孫汪華生有九個兒子,而九個兒子也都家族興旺,枝繁葉茂,後裔在徽州境内分布甚廣,所以便有故人戲稱:"十姓九汪,皆為華後",在今天的休甯,屯溪,績溪等地都分布有汪華的子孫後代。
圖三汪華
而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汪氏名人都有宋宰相汪伯彥、元末明初理學家汪克寬、明醫學家汪機、戲曲作家汪道昆、清畫家汪士慎,程氏和汪氏相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來,程氏的人才方面可能更加偏向政治家和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來程氏家族應該家規家訓極為嚴苛,而對族人在思想上的禁锢也更加深遠,而汪氏就不同了,可能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吧,所以在人才的輸出上汪氏可能種類更加多樣,領域更加寬泛了一些,這也是不同家族會出來不同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平等觀念的"吳"氏一個家族要想千古留名,長久留青,那麼它一定不能忽視對女性的培養,在我國的曆史上,"巾帼不讓須眉"的典例比比皆是。徽州吳氏與其他氏族不同的是吳氏有遠祖,近祖二祖之分,遠祖為吳淺,漢初封候在此,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得不聽到漢高祖劉邦的郡國分封制了。
漢初時期,君主們為了獎賞功臣,也為了鞏固統治,就會把國家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功臣們,而這些功臣們可以選擇去封地居住也可以選擇留在京城,而顯然吳淺的情況屬于後者,就是徽州吳氏這一塊區域的居民是他的子民,都跟着他的姓氏姓吳,但是吳淺隻是他的領地之主,卻不是他們真正意義上的始祖,而吳少微就不同了,吳少微應該是把自己的後代都帶到了徽州,在這裡安居樂業,并繁衍後代了,所以吳少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吳氏始祖。吳氏的後代均為少微後代。
圖四吳氏宗祠
在古徽州曆史上,吳氏一脈的名人主要有明代醫學家吳昆、清代醫學家吳謙、藝匠吳魯衡、 等等,和前兩個宗族相比,這個家族可能更偏向于懸壺濟世吧,這可能也跟所在的家庭有關,我們都知道想醫學這類學科一般都是先輩有從事此行業留下珍貴的曆史書籍才能讓後人人才輩出,更何況在當時那個年代古人一直秉持着"龍生龍鳳生鳳"的思想觀念,老子殺豬,兒子也必然從事和其相當的職業,所以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吳氏一族一定是有那麼幾位在當時非常出名的醫學家。所以吳氏一族才會醫學奇才輩出。
工匠大家的"黃"氏黃氏一族源于東晉初員外郎黃積,黃積去世後,他的兒子黃尋安葬其在此,并在此紮根,繁衍後代,其實仔細想想,從古至今,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應了那句"天時,地利,人和",而黃氏的"天時"便是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地利"自然就是徽州了,"人和"自然就是黃尋本人的決定了。從東晉到清朝,那自然是經曆了千百年來,那自然也是當地的老宗族,大家族了。後把安家的姚家墩也改名為黃墩,也就是把當地的地方圈下來當作自家管轄的地盤了,那十裡八方自然住的就是自家的兄弟姐妹們了。發展成當地的名門世家那都是時間的問題了。
圖五徽州村落
黃氏一族名人主要有明清時期黃氏刻工、清末纂刻家黃士陵、近代著名畫家黃賓虹等等,常聽人說鬼斧神工,鬼斧神工,用來形容黃氏一族自然不為過,黃氏一族擅長的雕刻藝術在今天已經是非常少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了,我們經常會呼籲大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其實不也是在保護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嗎?所以對于黃氏一族的工匠精神,我是較為欣賞的。
兩派分明的"胡"氏徽州胡氏有正胡、明經胡之分。正胡東晉時遷入徽州,到六世的時候,胡明星在徽州沒有被開墾的土地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們要知道在古代,由于人口較少,大家一般都是圈地而生,意思就是,如果胡氏一家覺得這個地方的氣候、土壤适宜,就直接在這個地方播種了,種出來的糧食,因為糧食換的錢财、房屋也都歸自己所有了,祖孫後代就可以世世代代的繼承先輩們的遺産了,這也是君主專制下的土地私有制度的最大益處和最大弊處。所以把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他們自己的土地也不為過,根本不用想現在的人們一樣為了房子争分奪秒,起早貪黑。真的是應驗了那句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
圖六胡氏祖先
在唐代,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十裡無餘姓,田廬共一村,四時瞻廟貌,盡是太常孫"也就是說隻要在那個村子裡居住的人都是胡氏的後代,都姓胡。其實這個現象在今天的各個村落是非常常見的,有些村子就因為古代帝王逃難到此,就随了帝王的姓,隻要跟名人沾上一點緣故的,絕大部分都會去改了姓氏,為自己的身份附上一層看似光鮮亮麗的金粉,和我們今天說的明星包裝如出一轍,隻不過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精神上的,另一個是現代因素滿滿的,物質上的過度包裝。
結語:除了前面着重說的"程、汪、吳、黃、胡"氏一族,徽州八大姓中還有"王、李、方"三族,王氏主要有五代文學家王希羽毛、清代政治學家王茂蔭、辛亥革命志士王文藻,李氏主要有明代藝術家李流芳、清代藝術家李文來,方氏與衆不同的是這一宗族出現的皆是起義領袖,比如有唐代農民起義領袖方清,宋代農民起義領袖方臘,我們不免戲稱這骨子裡都流着祖先澎湃的熱血啊。
圖七方臘
不管這些宗族哪個出現的名人異士多,哪個宗族的人丁興旺,他們都是華夏五千年曆史的記錄者和創造者,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史冊上留下了自己的姿态,演繹了自己的故事,不管是今天的"徽州八大姓",還是"新安十五姓",他們都是長江水孕育的祖祖輩輩,他們雖然沒有黃土地祖輩的精壯強悍,但他們也用南方人的铮铮傲骨在曆史朝代的更叠之中守住了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的财富。
不談曾經,不談以後,不談過去,不談未來,不談貧富,不談差異。這些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群被迫流浪的孩子們試圖找尋自己的家。所以,在此呼籲大家保護全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不管是中國的姓氏文化,還是日本的武士道文化,還是西方的騎士精神,這都是曆史積澱的産物。他們都是祖先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用自己走過的路,受過的傷,嘗過的滋味為我們保留下來的。都是世界的瑰寶。
幾百年來,無數曆史學家都希望能研究徽州的姓氏來研究因為戰亂而流離他鄉的華人們,而無數華人也來此進行自己尋根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