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科甲巷,其得名皆因科舉制度。明,清時期,各縣舉子赴省城應試者多住在此街的旅店,因而得名科甲巷。由神鳥知訊×成都市地志辦聯合推出的“成都往事”将帶領大家走進科甲巷,一起見證這條成都最早的時尚之地。
▲ 科甲巷
朱公祠
齊魯有孔廟,成都科甲巷有“朱公祠”。朱公即中國宋代理學家朱熹。朱熹生卒都在福建,從未到過蜀地,為何成都科甲巷有“朱熹宗祠”?
2008年10月17日,農曆九月十五,是朱文公誕辰875周年紀念日。朱熹即朱文公,他的後裔最早入川的是曾孫朱朝選。朱朝選以武功卓著而承襲萬戶侯,于1314年之後入蜀。朱朝選的裔孫先後在樂山、仁壽、井研、資陽等地居住。
明末清初,戰亂和瘟疫使四川人丁銳減,1671年起,清政府鼓勵各省貧民入蜀開墾,後來在“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朱子後裔大量進入四川。漸漸地,他們在各自所在地建立家廟祭祀先祖。随後的一個時期,朱子後裔中的有識之士決定在省會成都創建祖祠。
▲ 朱熹宗祠
朱子後裔立祠,便以“登科中甲”為吉祥之意,“科甲”二字,便成為立祠之巷的名字。也因為科舉考試與朱熹《四書集注》密切相關,所以每逢鄉試,趕考者都蜂擁而至,提前半月住進科甲巷棧房,并必進“朱祖文祠”朝拜先賢,以求取功德。待鄉試開始,才進入貢院“應試”。
蜀繡的發展
因趕考學子常年聚集,一項斯文産業——蜀繡業也在科甲巷興起并發達。蜀繡為中國名繡之一,也稱“川繡”。古籍有證,“蜀”為“蠶”的意思,古代川西因發達的栽桑養蠶業被稱為蜀國。蜀繡的曆史已有2000多年了。蜀繡被稱為“蜀中之寶”。
清道光年間成都發展了許多繡花鋪。繡品以本地織造的紅綠等色緞為附體,用線工整厚重,設色典雅。繡面題材多吉慶寓意,具有民間色彩。蜀繡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跻于中國四大名繡之列。以自然界為主題(如熊貓、花鳥)的蜀繡更令人愛不釋手。有單面、雙面刺繡。純手工的刺繡,确保了畫面逼真,造型多變,圖案精美。
▲ 蜀繡
當初,蜀繡主要流行于民間,至清朝中葉以後,逐漸形成産業,科甲巷及九龍巷一帶的蜀繡最著名。
為參加科舉,成為文甲之士,不少學子在這裡衣食住行伴生男歡女愛,多以蜀繡之物當贈品以傳情。如此情形,使蜀繡日漸旺銷,産業氣候越來越大,為後來這裡成為商業口岸打下良好基礎。
“人多工巧,绫錦雕縷之妙,殆牟于上國”(《隋書·地理志》),良好的社會物質條件與優裕的精神氛圍使得繡藝妙絕天下。
(來源:成都方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