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①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②,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③處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④衒賣⑤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複徒⑥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⑦揖讓進退⑧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子矣。"遂居焉⑨。
注釋孟子小的時候,住的地方靠近墳墓,經常玩喪葬之類的遊戲。孟子的母親說:"這裡不适宜用來安頓我的兒子。"就遷居到市場旁邊。孟子又模仿商人沿街叫賣。孟子的母親說:"這裡還是不适宜用來讓我兒子住下。"又遷居到學校的旁邊。孟子便學習祭祀祖宗的儀式以及進退朝堂的規矩。孟子的母親說:"這裡可以讓我兒子住下來了。"于是就在那裡住下。
文言知識
說"所以":"所以"常用來表示原因,例如"吾所以去京者不願為仕也",意思是我離開京城的原因是不想做官。這種用法古今相同,
但是在古文中的"所以"還可以指"用來……",上文中的"此非吾所以處子也",意思是"這裡不是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如上文中的"此又非所以處子也","所以"也指"用來……"。又如"車者所以載人也",意思是車子是用來讓人乘坐的。
說"焉":"焉"是文言虛詞,常用在句末作語氣詞,相當于"了"。但有時又相當于"于之",即在這裡,在那裡。上文中的"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思是"就住在這裡"。又如,《曹刿論戰》"夫大國,懼有伏焉"中的懼有伏焉,即俱有伏于之,意思是"擔心齊國在那裡有埋伏"。
文化常識
揖讓進退:"揖讓"是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即打拱謙讓。"打拱"是兩手相合,上身微俯。這種禮節,相當于現在的握手見面。"進退"是指走上前與後退。古代臣子見君主要趨行,意為小步快走,以示敬意,退要後退幾步然後轉身出走。
出處《列女傳》
啟發與借鑒
中國有句古語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名言。這均表明環境能夠移人。孟母所以要"三遷",目的是為兒子尋找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事實證明,孟母做得對,他的兒子孟轲後來成為了儒教的"亞聖"。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