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一詞常被用來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便是趙括。史上的趙括真的如這個成語說的一樣不堪一擊嗎?
我們先來看下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趙括的父親趙奢是趙國的名将,在父親的影響下,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除了外在條件,趙括對兵書的理解也很有天賦,長大後的他,就算和身經百戰的父親談論起兵法,也能更勝一籌。作為父親,兒子能有這樣的天賦,也很驕傲,但是為了能更好的磨練兒子,趙奢并不承認趙括是帶兵打仗的好料,而是在言語上打擊他,希望能壓壓趙括的年少輕狂。
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那時趙奢已經去世,趙相蔺相如也已經身患重病。趙王啟用了趙括。之前,趙括隻能跟在父親後面,這次,成為将軍的趙括打算大展身手,用能力來證明自己。
趙括接下長平之戰這個攤子時,廉頗已經跟秦軍耗了三年,兵力上懸差先不說,缺糧是趙國面臨的最大問題。當趙括帶領的趙軍被圍之後,他們一直在努力突圍。在突圍的過程中,士兵們并沒有出現因斷糧而發生躁動,那個時候,趙軍已斷糧一月有餘。在這種情況下,士兵還能有條有序的突圍,足以說明趙括帶兵的能力。
趙括是不幸的,也是有能力的。不幸的是他遇到的對手是白起。白起是何人物,他在戰場上的戰績幾乎是全勝。而趙括可以說是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不要說當初是趙括來當這個将軍,就是諸葛亮出來,恐怕也難以打敗秦國。
長平之戰的失敗,也讓趙括戴上了紙上談兵的頭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