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識重點

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識重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6 11:51:02

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識重點?建議大家準備一個厚一點的筆記本,然後把平時經常遇到的一些自己不會的知識點分類總結到本子上(帶上例句),并隔幾天拿出來看幾眼,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識重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識重點(這些文言文常考點)1

初中文言文必背知識重點

今天給大家整理了初中文言文的一些常用知識點:特殊句式和古今異義,這些隻是文言文學習模塊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其他大家需要在平時積累的文言文知識點有下面這些:文言文高頻詞、古代文學常識、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等。

建議大家準備一個厚一點的筆記本,然後把平時經常遇到的一些自己不會的知識點分類總結到本子上(帶上例句),并隔幾天拿出來看幾眼。

文言文句式之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非天質之卑 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 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動句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隐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标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被……所感動。

  

(2)有标志詞語

  

a “為”表被動: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 “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動:管夷吾舉于士“舉于……”即“在……被舉薦”。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于“對……該怎麼辦”“把……怎麼樣”,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3)“以……為……”相當于“把……當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

  

(4)“何……為”相當于“為什麼要……呢”,“為什麼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即“為什麼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戰。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a、承前省 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b、蒙後省

c、對話省

例:《曹刿論戰》(此)忠之屬也。(《曹刿論戰》)(此,代前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論戰》)

  

(3)省略賓語

  

投(之)以骨。(《狼》)

  

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4)省略介詞

  

林盡(于)水源。(《桃花源記》)

  

急湍甚(于)箭。(《與朱元思書》)

  

(5)省略量詞

  

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

  

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

  

孔子東遊,見兩(個)小兒鬥 二(個)男新戰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歎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歎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标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标志。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将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例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隐逸氣質的花”.

  

例3:嘗贻餘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于我哉?全句為“于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于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南陽、于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将尉的頭來祭祀”。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是“以讨賊興複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讨賊興複之效“後置。

問句

一、表示反問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問,其中的“之”是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标志。“有”是動詞,“何……”是其賓語。提前賓語的作用在于強調賓語。“何……之有”可譯為“有何……”。“何”并不是賓語,而是定語。賓語是“……”所代替的名詞性短語。

如:(1)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韓非子·難二》)——也是國君的力量,臣子有什麼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即“不是嗎”,或者“不也是嗎”。如: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學習了又按時去複習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傳·子魚論戰》)——利用敵人受阻的機會進攻他們,不也可以嗎?

  

3.“何以……為”

“為”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作“為”的前置賓語;“以……”是介賓短語,作“為”的狀語。所以“何以……為”,等于介賓短語“以……”加動賓短語“為何”,相當于“用(要)……做什麼”。

如:(1)然則又何以兵為?(《荀子·議兵》)——既然如此,那麼用兵做什麼?

  

(2)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就要做真王了,要個假王的名義做什麼?

  

“何以……為”有時也作“奚以……為”“安……以為”。如:

  

(1)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莊子·逍遙遊》)——要飛到九萬裡之外又向南飛幹什麼?

  

(2)君長有齊,奚以薛為?(《戰國策·齊策》)——您長久地據有齊國,要薛城做什麼?

  

4.“無乃……乎”,可譯為“恐怕……吧”,用反問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說話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私心刺謬乎?(《報任安書》)——現在您讓我推薦賢士,恐怕與我的心意相違背吧?

  

(2)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孔子說:“冉求,恐怕該責備你吧?”

  

二、表示疑問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當于“對(把)……怎麼樣(怎麼辦)”。“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虞姬啊,虞姬啊,對你怎麼辦呢?

  

有時可将上述句式緊縮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們作謂語,用來詢問辦法,相當于“怎麼樣、怎麼辦”;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于“為什麼、怎麼”。如:(1)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捕蛇的差役,恢複你的賦稅,那怎麼樣?(2)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杞人憂天》)——整天在天裡面(大氣裡面)活動,為什麼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2.“何所……”“誰……者”,這是兩個主謂倒裝疑問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語;“何”是疑問代詞,作謂語。如: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木蘭你想的是什麼,思念的是什麼?

  

(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給您出這個主意的是誰?

古今異義(部分)

例詞---例句---古義---今義

  

1、居---居十日---過了---居住

2、走---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氣,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護城河---水池

5、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停駐---質量差;次數

6、戾---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尋---未果,尋病終---不久---尋找

9、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監獄

10、坐---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坐下

11、渠---問渠哪得清如許---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微小

13、遷---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官吏調職---遷移

14、形---無案牍之勞形---身體---形狀

15、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目光短淺---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質低下

17、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祭祀用的物品---為正義事業而奉獻

18、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緣親屬

19、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20、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性的配偶

21、絕境---同上---與世隔絕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地步

22、無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必說---條件關系連詞

2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數學學科之一

24、開張---誠宜開張聖聽---擴大---開業

25、會計---号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聚集商議---财務人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