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去醫院就診,醫生讓我們做的最多的化驗,可能就是血常規。血常規是臨床中最常用的檢驗項目之一,其結果可以反映出人體的許多變化,但檢查結果衆多,多數人看到後一頭霧水。李醫生将用一個系列内容,教會大家自己初步判讀血常規結果。
在血常規中,大家自行判讀最多的就是白細胞情況。今天着重為大家講外周血常規中白細胞的判讀。
在多數人的醫學常識中,都認為從血常規化驗中能區分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比如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白細胞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基礎及簡單的判讀是可以的,但如果要更專業的來分析,血常規并不能特異的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一支持這種觀點,很可能會錯誤判斷,甚至因錯誤判斷而誤治,引發嚴重的不良後果。
首先,在嚴重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的計數也可能是降低的,當患者有中性粒細胞缺乏症時,如果遇到破壞力強的細菌感染,則可能導緻感染就無法局限并在短期沿血行播散,從而出現膿毒血症、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如流行性感冒,在病毒感染的最初幾數天裡内 白細胞計數多會減少,中性粒細胞也會減少,在并發肺感染炎時,白細胞計數有可能進一步下降,此時可能會出現病毒感染并發嚴重的細菌感染。反之,患者有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也不一定就是細菌感染,尤其是在病毒感染早期。随着時間的推移及病程進展,白細胞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會出現下降,此時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則開始增高。所以這種判讀要結合患者疾病的病程分析。
此外,有些患者因免疫缺陷的情況存在,即使沒有感染存在,其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也有可能會持續增高。例如由 EB 病毒感染所緻的單核細胞增多症,在發病早期,患者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偏低,之後逐漸升高,但這并不是細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
近年來的研究也已證實根據外周血 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作為細菌或病毒感染的診斷依據既不敏感,特異性也不高,此外還有血沉、C 反應蛋白(CRP)、血清降鈣素原(PCT)等急性反應标志物同樣都不能單獨或聯合用來區分感染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也不能作為單獨指标作為預測是否存在嚴重的細菌感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