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無論是在口頭對話,還是書面文章,我們都習慣用白話文來叙述,可以很方便簡潔地說出我們的需求。但是在古代,古人說話可不像現在這樣通俗化,而是使用帶有大量“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文言文可是稱得上是中國曆史文化的瑰寶,就連現代高考中也是一個必考項目。那麼,曆史為什麼逐漸淘汰了文言文呢?
文言文誕生于秦朝,是以秦朝口語為基礎逐漸延伸出來的一門專業性的語言,在曆史上沿用了兩三千年。古人惜字如金,無論是日常交談或者撰寫文書,都追求詞以達意,用最少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文言文就是這樣的一門語言,包含了很多的語法知識和含義。在古代的學堂裡面,教書的先生都是用文言文來授課,也因此書童們漸漸滿腹經綸,談吐風雅。
但是這樣的一門精髓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開始漸漸被白話文取代。兩三千年的精華就這樣淡出曆史舞台,這未免讓人覺得可惜。但是,曆史發展到現在也證明了,白話文才是社會發展的趨勢。這是因為和文言文比起來,白話文更能讓人讀懂其意思。曾經有一場很有趣的辯論:一位先生讓一個支持使用白話文的學生用白話文來描述一句話,以凸顯白話文的優勢,他說的這句話就是:才疏學淺,難以勝任。這名學生脫口而出一句:做不來,赢得了全場的掌聲。實際上,文言文中很多字眼有多種意思,很容易産生歧義,而且,文言文遵循的語法規則比較嚴格,也不容易掌握,在社會發展中,追求的是一種高效率的工作。試想,如果文言文用在我們日常的文書寫作中,每個細節都要字斟句酌,恐怕效率也就會大大降低了吧。
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它的深遠價值也讓人們知道白話文的優勢所在。從此,文言文被當做一種文化精髓,在文學古籍研究中發揮着他的作用,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曆史的縮影。然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卻保可以看到大量的文言文的身影。日文裡很多都包含中國的古代文字,日語的語法也和文言文的語法相似。這是因為唐朝時期日本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的時候也把中國的漢字精髓帶了過去,一直流傳至今。所以,很多中國消失的文化在日本還可以看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