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死者的知情同意權

死者的知情同意權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4 22:13:25

死者的知情同意權?□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晨熙,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死者的知情同意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死者的知情同意權(死者個人信息保護是否應設保護期)1

死者的知情同意權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晨熙

自然人死亡後,其留下的個人數據是否也受到保護?這曾是法學界一個熱議的話題,如今,随着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台,這個問題終于有了定論。

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個人信息保護法,将于11月1日起施行。

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四十九條明确規定,自然人死亡的,其近親屬為了自身的合法、正當利益,可以對死者的相關個人信息行使本章規定的查閱、複制、更正、删除等權利;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

對此,中國市場監管學會理事張韬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個人信息保護法将死者個人信息納入保護,擴大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權利主體和保護範圍,使個人信息能夠得到更全面、完整的保護,有助于解決現實中日益增多的因自然人去世引發的個人信息糾紛。

不過,張韬也提醒,法律在賦予權利的同時也應警惕濫用權利牟利等行為的發生。待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後,可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作出細化和完善。

與民法典内容協同呼應

提起涉及死者個人信息的案例,不少人會想到2018年發生在河南省鄭州市的空姐打車被殺案。在該案辦理過程中,一張包含被害空姐個人信息的案件照片在網絡上流傳,最終經查是鄭州市公安局警犬訓導支隊警務輔助人員郝某在專案組協助工作期間,将獲取的案件現場照片私自傳播給其朋友,後其朋友又在網絡發布,使該照片在網絡廣泛傳播,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郝某等人被鄭州警方以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為由刑事拘留。

懲治惡行本該大快人心,但這起案件在當時卻引發了不小的争論,争論核心就在于公民的個人信息中是否包含死者的個人信息?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别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但其中提到的公民個人信息是否包括死者個人信息,法律并未明确規定。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了界定,其中并未包括死者的個人信息。

據此,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理事、甯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徐偉分析指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的“公民”應不包括“死者”,死者個人信息不屬于該罪的保護範圍,不宜擴大刑法的适用範圍。

與刑法相比,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則對死者的個人隐私保護作出了明确規定。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條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隐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在張韬看來,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四十九條是對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條所規定的情形進行細分後,就個人信息保護作出更為具體的規定。應當注意的是,民法典是從個人隐私角度出發,維護人格權益,而個人信息保護法則是從個人信息保護角度出發,兩部法律在适用對象上還是存在些許不同,因此,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對死者個人信息的規定不僅是與民法典的協同與呼應,更是對民法典在個人信息保護層面的進一步深化。

應當警惕濫用權利行為

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賦予了死者近親屬處理死者個人信息的權利,但也要防止該權利被濫用。記者注意到,8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三審稿進行分組審議時,與會人員提出了這一問題。

在發言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小涓舉了一個例子,如果這名死者有一個非婚生子女,在他的個人賬戶信息上是可能有信息留存的,死者的妻子如果要求首先查看并删除這些信息後,會對其他相關的當事人帶來很大損害。

“從法律上講,不能認為近親屬是死者本人所有利益相關方的代表。”因此,江小涓認為對這一條款應進行限制,規定近親屬可以對死者個人信息行使法律限定、與本人有關的權利,但是要限定不能對個人信息完全進行無限制的查閱、修改、删除。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歐陽昌瓊對此表示認同。除了查閱、複制的權利以外,法律還規定近親屬有更正、删除死者個人信息的權利。在歐陽昌瓊看來,這對已經死亡的自然人信息的真實、準确、完整性可能會帶來問題。

對于常委會委員們的擔憂,張韬認為确實值得引起重視,因為利益沖突是法律面臨的永恒難題,應當警惕濫用權利牟利的行為。

不過,張韬指出,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中已經對死者近親屬行使權利進行了三點必要限制:一是行使目的限制,必須是為了自身的合法、正當利益;二是權利内容限制,近親屬僅能行使第四章中規定的查閱、複制、更正、删除等權利;三是以死者生前安排作為優先考量因素。但确實仍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死者近親屬合法、正當利益的具體内涵是什麼、近親屬的商業行為可否被解釋入内等。

是否設保護期限存争議

記者注意到,在死者個人信息權利行使權主體上,雖然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四十九條和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條均規定由近親屬代為行使權利,但仍有細微差異。

依照民法典規定,當死者人格權益受到侵害時,首先由配偶、子女、父母三類近親屬行使權利,當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時,由其他近親屬行使權利。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直接規定由近親屬行使權利,并未進行位次排序。

張韬則表示,民法典的規定更多是考量死者人格利益的延伸保護,是為了“尊重逝者”,設立位次排序是考慮到相關主體與死者存在關系的遠近,為了更好地保護死者利益。而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規定的近親屬行權的條件是為了自身的合法正當權益,因此不需作出位次安排,而是應當考量行權條件是否滿足。

如果死者存在多個近親屬,且彼此之間意見不統一時,該如何處理死者的個人信息?張韬覺得,應根據近親屬的權益主張是否存在以及權益大小等因素,交由法院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認定和裁判。

徐偉則認為應遵從死者利益最大化原則,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規定了要以死者意願為主,若死者生前未作出安排,則應選擇對死者最有利的方案。當何種方案最有利于死者不明的情況下應“維持現狀”,即保持當前個人信息狀态或死者生前對個人信息的安排不變。

著作權法規定,公民著作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在死者個人信息保護期限上,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并未明确。

上海交通大學數據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淵認為,還是應明确死者個人信息保護期限,且不宜過長,個人信息的保存一般最多為5年,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應以5年左右為宜。

張韬對此則有不同看法,他指出,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對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是由死者的近親屬行使相關權利,因此隻要存在死者近親屬因為死者個人信息被侵害等導緻自身合法權益受損的情況出現,死者的近親屬均有權行權,故不應施加期限限制。

來源: 法治日報——法制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