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污染防治要避免被傳統思路鎖定。環境污染防治要避免傳統思路,不能“穿老鞋、走老路”,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傳統防治技術思路是,将污染物的一種形态轉化為另一種。現在我們要進行思路到技術、政策和制度上的創新。現在看來,垃圾處理成本越來越低。當然,我們還要避免污染治理的碎片化。治理碎片化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每塊治理都要投錢,如果我們把這個産業鍊連起來變成一個産品,這就是循環經濟的思路了。同時,還要有“水處理概念廠”,減少藥物投放量和能源消耗。以後,還可以把水處理廠作為一個景觀,讓大家旅遊參觀。
第二,工業化和城鎮化中的生态設計。生态設計可以在城市中,也可以在工業生産中。生态設計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包括: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生态城市、緊湊城市、可持續城市;從建築物角度來看還有很多認證,比如綠色認證、LED認證等指标體系。從工業上看,生态設計主要是解決減材、去毒、降碳問題:一是減少材料利用,二是減少有毒有害物質利用,三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第三,依靠科技創新建設生态文明。科技創新有很多内容,包括技術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煤炭為基礎能源,出現了蒸汽機、印刷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能源是電力,制造的核心是内燃機,出現了電報。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标志性能源是新能源,出現了3D打印、物聯網。
在生态文明建設上創新,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建立大數據基礎。通過大數據基礎分析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要什麼、推進什麼、解決什麼。為什麼進行生态文明建設大家已經明确,那麼做什麼、怎麼做要從具體情況出發。現在,一些電商把農村和城市有機銜接起來,做有機食品從地頭到餐桌的溯源,這對生态産品消費非常有意義,也能改善農村落後面貌。
第四,環保産業與循環經濟有機結合。例如,可以将城市污水處理、污泥産生沼氣等聯系起來,也可以将垃圾處理、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河道清淤等聯系起來,形成環保、新能源一體化産業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前面講到,應該把供水、排水、水處理、中水利用、城市防洪、海綿城市建設等相關因素都串起來,這樣一來既能減少中間交易成本,還能形成産品,形成産品以後就能掙錢。循環經濟是生産産品的,這樣就可以花更少的錢改善環境質量,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要點,用盡可能少的資金投入改善環境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這是民生問題,也是未來非常需要的事情。
第五,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環境是公共産品,當然需要政府。政府的作用是制定法律、法規、政策,進行監督檢查等。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按照市場規律推動經濟轉型,研發技術,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發展的總體戰略。
當然,企業建在什麼地方有它的經濟規律。企業布局一般是靠原料、靠市場、靠企業。比如,礦産資源多的地方就能發展成資源型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很多城市建設了鋼廠,鋼材主要用于城市建設,工業餘熱可以用于職工洗浴、供暖等。一個企業的原料可能是其他企業的中間産品,而它的産品可能也不是終端消費品,于是企業之間就形成了企業集群,企業靠在一起進入園區,可以減少中間産品的運輸,減少交易成本。與此相關的,在區域經濟中還有一個概念叫“梯度發展”。有很多産品不能進行遠程運輸,特别是水泥、建材等。現在,有些地方的農産品沒有辦法運輸出來,也是因為運輸成本太高。這是“梯度發展”的經濟規律,經濟規律的核心是價格問題。
第六,形成生态文化與綠色消費風尚。前面說到政府、企業,當然還有公衆。公衆有兩個問題:一是社會氛圍,其中包括生态文化,比如節約、垃圾分類要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二是綠色消費。随着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需要在穿衣、飲食、居住、出行、旅遊、物品使用上有節約意識,要有綠色消費意識。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要考慮到生态文明建設,核心是兩部分内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意識,成為我們的行為自覺,也是生态自覺。
今天我主要講了如何長期、持續、深入地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第一部分講了什麼是生态文明;第二部分講了生态文明推進的重點,核心是兩大塊内容,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第三部分講了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對策。在生态文明建設上,複雜的事情要簡單地做,就是抓住本質;簡單的事情要重複地做,就是久久為功;重複的事情要創新地做,就是推陳出新;創新的事情要用心地做,這樣才能一枝獨秀。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生态文明建設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設,不僅要建設美麗中國,也要永續發展。永續發展涉及資源、經濟、社會三個方面,資源和環境屬于自然界,是可持續發展的基點和支柱,要協調好這些關系。
作者:周宏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周宏春:堅定不移推進生态文明建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