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四季花香景點。)
明方軍生活的改變發生在2015年。
他所在赤水市天台鎮鳳凰村,經過兩年的改造,如今已經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花海公園,此外,這裡有湖泊可以泛舟,有自行車道可以鍛煉,還有兒童娛樂設施。
而這個花海公園,也被叫做黔北四季花香,顧名思義,每個季節都可以在這裡看到鮮花盛開,這裡種植了包括櫻花、桃花、桂花、玉蘭和三角梅等幾十種各個季節的花草。
目前,這個公園已經開園,平均每天的遊客人數在1000人以上。
但誰也不會想到,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無人光顧的爛土溝,村民們的田土每年都遭遇着水土流失帶來的麻煩。
那個時候,鳳凰村甚至還有個不太好聽的綽号,叫“鳳凰溝”。
誰也不會想到,花海公園成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種模式。
(鳳凰村内的黔北四季花香景點。)25度以上坡耕地一律造竹
2000年,鳳凰村開始退耕種竹。
對于這個村莊來說,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好辦法。
明方軍記得,這項工作最初開展是先把不好耕種的不容易出糧食的坡地都退掉種竹子。此外,還有一些被林地包圍的田土都要退耕種竹。
“剛開始,許多村民特别是上了年紀的人,并不理解這樣是對治理水土流失有利。”明方軍說,政府就開始加大宣傳,比如宣傳部長上講台、村裡帶頭人宣講等,而明方軍則三番五次朝村民家裡跑,直到說服為止。
今年70歲的周光德就是被明方軍說服的,一口氣退了20畝土地用于種竹,不僅如此,他作為“帶頭人”也開始遊說其他村民加入到退耕還竹中去。
這些年,赤水市抓住國家出台退耕還林政策機遇,實施退耕造竹67萬畝,不但建成了竹産業原料基地,而且極大的改善了生态環境。
除此之外,赤水市還将國土面積66%的森林劃為國家公益林,并且規定25度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造竹,确保森林覆蓋率隻增不減。
赤水現在有森林面積220餘萬畝,其中竹林面積131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80.55%。目前,赤水竹林面積居中國竹鄉第一,農民人均竹林面積6畝多,居全國第一。
(鳳凰村的一戶村民樓房,四周被一片綠色的植被圍繞着。)
曾經的爛土溝變成花海
雖然進行了退耕還竹,但鳳凰村在短期内仍舊無法擺脫水土流失的困擾。
于是,這個村莊成為赤水市治理水土流失的試點之一。
在此之前,鳳凰村嘗試過很多種辦法,比如在田裡容易被沖垮的地方打樁,又比如進行溝渠治理,把原來的河床加寬加深,河溝兩岸用混凝土加固。這些舉措雖然讓情況有所好轉,但仍舊未能從根本防治水土流失。
結合此前的經驗,再加上國内先進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模式,赤水開辟了獨有的水土保持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的“WEH”模式。
這個模式一些具體的措施是,實施種植經果林、保土耕種,林地則進行封禁治理;建設生态旅遊景觀,禁止新開墾荒山建設梯田和人居改善,村莊房前屋後、庭院栽樹種花種草,道路主幹道兩旁建綠化帶,公共休閑場地建花池,種花草樹木等。
這個試點從2013年開始。
明方軍清楚的記得一個細節是,以前的田裡種水稻,田一直被水浸泡,一下暴雨,水會漲得很快,沖毀田坎。
再加上水稻的根很淺,對水土保持幾乎沒有作用。
現在大部分村民改種紅葉石楠,這是一種觀賞性植物,夏天,葉子是綠色,而到了春秋冬,葉子又會變成紅色。
和水稻相比,這種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更有優越性。
兩年之後,原來被稱為“鳳凰溝”的村莊,已然變成有湖有花海的公園,值得一說的是,明方軍再沒聽到哪個村民說自家田土被雨水沖塌方的現象了。
(以前也是光秃秃的,水土流失嚴重,如今四季花香。)
水土流失治理度達83%
這一年,明方軍花18萬元對自己原先的土牆房進行改造,添加了一些空調、消毒櫃等設施之後,他的“鳳凰人家”農家樂在國慶節這一天,開業了。
最多的一天,他的農家樂接待了30多桌的客人,掙得最多的一個月有近4萬元。在這之後,村裡的農家樂相繼開了起來,一年時間不到,鳳凰村已經有10多家農家樂。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開始返鄉創業。就在花海景區内,利用自家的房子改造成農家樂。
這種把生态治理和提高農民收入結合的方式,受到認可。目前,黔北四季花海每天平均接待遊客達到1000人以上,農戶自建鄉村旅社5家,農家樂30餘家,成立了旅遊服務行業協會。村集體組建成立旅發公司,通過勞務輸出的模式,組織周邊群衆在鳳凰濕地公園就地就近務工,帶動失地農民以及貧困人口轉移就業200餘人,讓群衆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脫貧、增收緻富。鳳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7240元到2015的10120元,2016年預計達到15000元以上,實現“兩年番翻”目标。
“對于這種公園式的打造,目前選取了葫市鎮的天堂村和天台鎮的鳳凰村。”赤水市水務局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長付銘浩說。
近年來,赤水多舉措治理水土流失800多平方公裡,治理度達83%,通過“以竹伐木”每年替代木材60萬立方米以上,相當于減少森林采伐6萬畝。
(文/本報首席記者 劉佑清 圖/本報記者 楊興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