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浩然之氣有哪些内涵

浩然之氣有哪些内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0:17:40

浩然之氣有哪些内涵(告訴你到底什麼是)1

今天我們繼續來品《孟子》。

上次孟子談到了“志”與“氣”的關系,因“志”為“氣”之帥,故而要通過“持志”來控制“氣”,也就是從意識觀念上入手,去控制行為。

公孫醜聽罷這段教導之後似乎還是不滿意,不依不饒的追問道:“敢問夫子惡乎長?”

也就是那麼請問老師哪方面的功夫修養要更強一些呢?

孟子回答他:“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直譯過來就是我能夠了解言語中的道理,我善養浩然之氣。

“知言”和“養浩然之氣”是孟子自認擅長的兩個功夫修養,“知言”我們之後再論,因為後面的篇幅公孫醜會替我們請教孟子,這裡我們單讨論“浩然之氣”。

首先我們可以發現,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中用到一個“我”,還用到一個“吾”。

單從詞義上來看,“我”與“吾”完全是一樣的,那為什麼一句話中要用兩個不同的詞呢?

因為這兩個字的含義并不相同,在這句話中第一個“我”代表的就是孟子自己,是第一人稱表述。

而後面的“吾”是用來對浩然之氣提供一個側面烘托,說明“浩然之氣”不是我孟子自己獨有的,而是“我們”所有人共同擁有的,所以“吾”可以理解為是全人類的第一人稱。

古文微言大義,一個字的不同,都會表達出不同的意思,所以古文中的細節是一定不能忽略的。

那麼由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感覺出來,“浩然之氣”這個東西絕對是一個宏大、缥缈的存在。那麼到底什麼是“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孟子張口第一句:“難言也。”這個東西就不好說出來了。

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這就是形而上學普遍存在的特點,對于至高至上的那個東西、道理,我們知道它存在,但沒有辦法說出來,也沒有辦法用文字表達出來,所以這個東西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那怎麼才能讓弟子明白什麼是“浩然之氣”呢?

浩然之氣有哪些内涵(告訴你到底什麼是)2

孟子想到要引導弟子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于是他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首先“浩然之氣”至大至剛,這是它的特性。

對于這種“浩然之氣”,有兩點要注意,一個是“以直養而無害”,另一個則是“配義與道”。如果能注意到這兩點,那麼便能“塞于天地之間”以及“不餒也”了。

所謂“以直養而無害”就是完全遵從它的特性去存養,也就是至大至剛,強力而不動搖的特性。

比如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他面對忽必烈的招降甯死不侍二姓,最終以身報國,讓元軍都大為敬佩,可謂是真正養得了一身浩然正氣。

他的《正氣歌》也正是由孟子的“浩然之氣”發揮而來的。

其中“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一段其實便是對“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充塞天地這種特性的最好解釋。

古人的宇宙觀中,天、地、人是謂三才,天能覆,地能載,也就有了世間萬物,但這其中還有一些缺陷,這就需要人運用智慧去彌補,也就是《中庸》所謂的參贊天地之化育了。

這是把人看做世間萬物平常的一部分而非獨特存在的一種視角,而既然人與世間萬物是一回事,那麼本質上也就沒有了什麼區别。

所以,天地正氣,雜然而動形成萬物,到了人之個體便叫做“浩然”,也就是“浩然之氣”。

這也就是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了。

這是古人為人類在天人之際間尋求到的一個合理的本位,它其實初步解釋了人是什麼,人活着是為了什麼這些哲學問題。

我們回到主題,之後的“配義與道”是什麼意思?

這正是典型的儒家觀點,無論先儒對宇宙天道的探索到達了多麼高的地步,最終是絕對會回轉回來,回歸人倫之道的。

如果人做不到“配義與道”,那麼也就“餒”了。

現代有個詞叫“氣餒”,意思是喪失了鬥志和勇氣,為什麼會“氣餒”,就是因為自身行為沒有“配義與道”。

比如有些人為了錢想出一些套路去騙老人的存款,下決心的時候确實也是堅定的,對于詐騙套路也很有自信。

浩然之氣有哪些内涵(告訴你到底什麼是)3

但過程中或是過後心裡總是嘀咕的,看到别人看自己心中就不自在,看到警察更是吓的冒汗。

有些人中途受不了便放棄了,有些人得到錢也不能安心花,這就是因為做了“不義”的事情,無論之前的“氣”多麼至大至剛,最終總是要“餒”掉的。

之後孟子說:“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這種人倫世界的義理隻有徹底貫通、明了之後,才能存養真正的“浩然之氣”。

那麼這種“義理”該如何貫通、明了呢?

要真正自己去學習、實踐、體悟,而不是但從文字上讀來、别人口中聽來,讀來聽來的或許是對的,但沒有自己的切身實修和體悟,也還是不行的。

真正貫通、明了之後,行為有一絲不合道義的,心中就會産生反應,就會心虛、氣餒。

這一點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就會感受到。有的人嘴上說的非常好,但背地裡全是小動作,而且還自鳴得意。

有些人則不同,即使不小心做錯了事,也是飯不思、茶不想,心裡非常煎熬。

比如筆者的一個朋友就是如此,停車的時候不小心蹭到了旁邊車位的車,當時既沒有人看到,也沒有監控,其實他完全可以不管的。

但他還是想辦法聯系到了車主,主動賠償了車主損失。因此兩人還成了朋友,因為如果逃之夭夭他自己心裡過不去。

這就是“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的意思了。

之後孟子批評告子所說的:“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義”、“氣”與我們的行為是相互關聯的,是一體的,任何的義理,人倫之道,其實都不能認為是外在的。

如果一味外求不能回歸自己的心中去體會,最終的結果就是滿嘴空話,做不到。

這其實也是人倫道德學養的真谛。

那麼講到這裡,“浩然之氣”的含義也就初步明了了,但很多人都存在着一個質疑?

這個質疑也同樣存在于當代以及任何一個時代,那就是道理都懂了,但為什麼一遇到事情就被打回原形了?

比如有的朋友很講究修行形式,周末在家裡搞一個蒲團,閉上眼睛坐在那裡打坐,感覺渾身閃閃發光都是“浩然之氣”,心中似乎有了文天祥一樣報國情懷,可這時突然領導來電話讓去加班,結果挂了電話張嘴就罵,蒲團也不要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字:養。

浩然之氣有哪些内涵(告訴你到底什麼是)4

儒家對于心性、氣等等都是提倡要“養”的,比如存心“養”性,善“養”浩然之氣。

别小看這一個字,其中便是功夫法門。

我們平常都愛學養生,又是排毒,又調作息,吃喝都很講究,但我們都知道養生是一個長久堅持才能夠生效的事情。

那既然身體需要長久地“養”才能變好,“氣”憑什麼一學一聽就能改變呢?

“氣”同樣也是需要養的,需要時刻用心呵護,注意調整,時間久了,功夫深了,心氣自然也就變了。

其實養心或是養氣就如同養一隻小狗一樣,如果每天給小狗喂食喂水,剪毛,打針,訓練,時間久了小狗自然聽話懂事,而如果放到野外散養,那沒多久也就成了野狗,該胡亂咬人了。

所以,不光是儒家修身法門,任何的學養功夫都不能忽略“養”這個字。

那麼孟子對于“養”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法門呢?這個我們下一次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