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土雞該怎麼養?
土雞養殖屬投資少、綠色環保型養殖業,以傳統放養的方式讓雞得以自由覓食、生長,對各類飼料添加劑及激素的使用進行限制,從而确保雞肉、雞蛋的鮮美。
小農女将會從養殖方面“疾控和養殖成本”兩個最大問題說起,其他方面可能會稍作補充!
土雞疾控問題
土雞養殖最大的問題,就是支原體球蟲的問題,養殖年數久的朋友可能關注了白血病的問題。
要想培育一批均勻度好,抗體水平達标,體重達标的青年雞,需要我們在育雛的每個細節做文章。
做疫苗的目的是給雞生物防控保障。育雛期反複的球蟲,腺肌胃炎,我們的青年雞就算做了疫苗免疫抗體水平也是無法起來。
目前大部分養殖場沒有關注過雞群的抗體水平,除了籠養蛋雞有人去做抗體檢測,大部分人可能了解抗體檢測的意義,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還是放棄關注抗體水平的問題。
上面我們提出來,土雞的球蟲的疾控的問題,我們的雞苗一般都是3月左右,恰逢梅雨季節,我們如果采取地面育雛,雞舍的濕度增加,球蟲發病率增加。
如果我們采取籠養育雛我們可以避免雞與糞便的接觸,通過抽風等控制雞舍的濕度。球蟲的發病有個很關鍵的因素,雞與糞便接觸,雞舍過于潮濕,這樣導緻雞的球蟲發病率升高。
梅雨季節,墊料難換,這樣我們的雞舍潮濕難降,反複的小腸球蟲,盲腸球蟲,球蟲對于雛雞的損傷導緻腸道千瘡百孔,這樣我們的腸道還有所謂的黏膜屏障嘛,腸道裡面的細菌毒素,黴菌毒素直接進入機體,我們的雞還能健康嗎。
腸道被破壞,飼料的消化吸收下降,我們的飼料消耗增加,雞的長勢相反變差。
支原體的問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健康,控制雛雞的内環境,降低雞舍的氨氣,增加雞舍的通風,這樣雞的支原體發病率相對就會下降。如果還是以前的育雛模式,地面養殖或者網上養殖,這樣雞舍裡面氨氣重,粉塵厚,雞絨毛多,溫度控制不均勻,這樣我們的支原體發病率就會提高。
這幾年發病率較高的腺肌胃炎的問題,很多時候有垂直傳播的黴菌毒素導緻雛雞1日齡出現肌胃炎,糞便像魚腸子。解剖之後雛雞的肌胃糜爛。控制肌胃炎,一定要從1日齡開始,否則表面的魚腸子糞,個别的雞呆立。
大群的采食量不達标,到了15天左右雞群的均勻度下降,體重不增,死淘率增加,腸道不健康。後續因為黴菌毒素導緻肌胃炎,雞的體質變差,疫苗免疫達不到效果,各種激發感染疾病的出現。
土雞養殖成本問題
養生态土雞90-100天即可達到2.5-3.5斤/隻,即可出欄,但為了保證肉質,一般要養4個月,一隻雞的成本在15元左右。
具體核算如下:養一隻生态土雞4個月上市,重2.5-3斤左右,所需飼料别離為谷物(稻谷、玉米、麥子、紅薯、豆粕、韭菜、胡蘿蔔、菜葉均可)6斤,按1元/1斤計即6元,黃粉蟲3斤,自己飼養每斤成本1.5元即4.5元,蠅蛆3斤,自己用雞糞飼養成本0.5元/1斤,3斤即1.5元,青菜5斤1.5元(自己種或撿菜葉不用錢),土雞苗自己孵化約2元/隻,疫苗每隻0.2元,總計:15.8元。
養雞到底要投資多少錢?
這和你的養殖範圍大小有關,以每個月養殖土雞500隻,年養5000隻雞為例,需資金26800-29800元;
在農村,如果自家有糧食,前期投資隻需6800元,最多有10000元即可。年養5000隻雞,隻需準備3個月1500隻土雞的資金就夠啦。
如果1500隻土雞用大棚技能建設雞棚,費用為1500元;
1500隻土雞苗3000-6000元;養1500隻雞需要養黃粉蟲200箱,200箱黃粉蟲需資金2000元,1500隻雞需養蟲養雞飼料20000元,1500隻雞疫苗費300元,總投資約26800-29800元即可。每個月養500隻雞,年出欄5000隻,年純利約7-10萬元。
雛雞培育具體事項!
1、溫度:雛雞出殼買回後,第一周的溫度應控制在34—35℃以内,從第二周起,每周降低2℃,直到第六周脫溫為止。保溫的方法視雞的多少而定,雞少可用紙箱和燈泡,即将雛雞放在箱内,挂上一個60W左右的燈泡,同時放上水瓶、食槽。雞多可用育雛室,室内用煤爐等加溫,但煤煙應用鐵管排出室外。為保證溫度的準确性,除觀察雛雞的狀态外,室内應挂溫度計,同時勤除糞便。
2、光照:
育雛第一周要求24小時光照,以保證雛雞晝夜都能采食和飲水,促進生長發育,以後每周減少2小時,直到夜間不開燈。光照和保溫可以結合起來進行,紙箱育雛,如溫度不夠,可加開水在容器内用布包起來,置于箱内加熱。
3、密度:
1~14日齡,50~60隻/平方米,15~21日齡35~40隻/平方米,21~44日齡25隻/平方米,60日齡以後12隻/平方米。脫溫後的小雞可籠養、平養或放牧養,隻要密度不超過上述标準均可。
4、飲水:
雛雞出殼24小時後即可飲水喂食,将育雛料放在料桶内讓其自由采食,同時在水杯内放入清水。育雛頭20天飲用冷開水,以後可飲用井水或自來水,由于雛雞采食量少,新陳代謝旺盛,為防止營養不良,頭10天内必須在水中加入8~10%濃度的葡萄糖和水溶性多種維生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